元素
周期表。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 引入课题 2“ 元素 ”。 教学新课 :什么是元素呢。 投影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68页表 42,要求学生思考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 它们为什么属于同一种原子 ?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观察投影,得出: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这些原
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 • 1. 鉴定有机物所选取的材料 三 、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 脂肪和蛋白质 鉴定物质 相应材料 还原糖 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的匀浆 淀粉 马铃薯的匀浆 脂肪 花生种子 蛋白质 大豆组织研磨液或蛋清稀释液 • •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 (2)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 (3)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 方法一
个,则 A是 _______, B是 ______元素。 硅 氧 A C (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 最外层电子排布 呈现由 1—8的 周期性 变化( H、 He除外) 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 原子半径 呈现由大 → 小经过稀有气体后,又重复出现 由大到小的 周期性 变化。 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的 最高正价 呈现 +1→+7 (
大 能 量 低 高 ( 1)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运动的,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 2)在多电子原子里,原子核外有一个或多个电子层,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能量低的电子层中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中运动。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分析表 12) ( 1)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 能量最低原理 )
氟、氯、溴、碘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F Cl Br I At 相似性 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 递 变 性 逐渐增大 逐渐增多 最外层 7个电子 结构上的相同 性质上的相似 决定 (最外层均为 7个电子) ( 1)都能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卤化物 ( 2)都能与氢气反应生成卤化氢( HX) ( 3)都能与水反应 ( 4)都能与碱反应 (回忆氯气的性质) F Cl Br I At 相似性 核电荷数
思考与交流 讨论 2: 碱金属与盐酸: 2R+2H+= 2R++H2 讨论 3: 碱金属与盐溶液: 先与水反应 讨论 4: Li+、 Na+、 K+、 Rb+、 Cs+也具有强还原性吗。 没有。 有较 弱 的 氧化性。 氧化性: Li+ Na+ K+ Rb+ Cs+ 讨论 1: Li与 K 应如何保存。 Li封存于固体石蜡中, 少量 K保存于煤油中。 B D B 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Li Cs 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根据金属单质与 水或者与酸 反应 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置换出氢越容易 , 则金属性越强。 根据金属元素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二、卤族元素 找出卤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有颜色,密度小,熔沸点都较低。 相似性 递变性 颜色:逐渐加深 状态:气 液 固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依次增高
,能应用元素的电负性说明元素。
元素。 一 、元素 定义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核数)相同的 一类原子的总称。 ① ② ③ 提问并举例: C 和 O() Ne 和 H2O()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宏观概念 (这是元素定义必须注意的三点)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原子)不发生变化,那么元素是变化还是不变化呢。 (课本 59 页) 硫 + 氧气 → 二氧化硫 ( S) ( O2) ( SO2)
主族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7个 IB IIB IIIB IVB VB VIB VIIB 第八族 7个 族 用罗马数字表示 族 序数 族 族的分类 包含元素 表示 个数 (七主、七副、零、八族) 主族 副族 零族 Ⅷ 族 长、短周期 长周期 稀有气体 8,9,10列 Ⅰ A,Ⅱ A等 Ⅰ B,Ⅱ B等 0 Ⅷ 7 7 1 1 主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