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
② 竟无语凝噎 ——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 ——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朗读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本词最大特点是 “ 情景交融
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乱 石 穿 空, 惊涛 拍 岸, 卷 起千堆雪。 乱 石穿空 : 巨 石穿空 : “乱”,显示石壁之高低错 落,呈现险峻苍莽古老气象, 于描绘古战场极为传神。 “巨”,用 语一般, 含义欠丰。 词句比较鉴赏 惊 涛拍岸 : 浪 涛拍岸 : “惊”写出巨浪汹涌如惊马奔腾之势,暗合当年战场之凶险和交战之激烈。 “浪”,用词重复
两名男航天员一起,搭载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 明体裁:新闻 : 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 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 : 八个字 “ 真、新、深、导、短、 实、活、近 ”。 真 真实 新 新鲜 深 深度 导 导向 实 事实说话 短 短小精悍 活 生动活泼 近 贴近受众 :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 新闻的标题有正题
) :父与子心照不宣关系。 第五部分 (第 12第 15自然段 ) :忆往事激起千层浪。 一、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问题 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 手提箱放在哪里。 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 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演讲刚开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 “ 交给我 ” ,关照 “ 我 ” 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
,品味语言 科技文研读方法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按照文中小标题,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 1) 中秋,是中国人的一个富有诗意的佳节。 第二部分 ( 2) 写传统的中秋节,并非科学定义上的“中秋”。 第三部分( 3- 5)中秋月并非分外明亮。 第四部分( 6- 7)中秋月并非特别圆大,也不照临长久。 第五部分( 8- 1
西方天文学 西方气象学 中国天文学 秋分 —— 冬至 9月、 10月、 11月 阳历 11月 6日 10月 1 16日 秋分 9月 23日左右 立秋 —— 立冬 二十四节气歌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年
小标题,构成一个信息组合。 ( 2)简报稿 — 结语 简报稿的结语,是简报的结束语。 简报的结语一般是 指出事实的意义 ,或者 揭示事件发展的趋势 ,起到 画龙点睛 的作用。 但并 不是每篇简报都要写结语 ,有的文章主体写完了,就可以自然结束,不必写结语。 (三)报尾 。 在报文下方的两条平行横线内,写明简报的发送范围,有的分别标明:报、送、发。 在横隔线下右侧标明编印份数。 。
第 期 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年 月 日 版头 2 把制发机关名称放在前面 :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会议纪要 第 期 年 月 日 标题的写法 机关部门名称或与会人员身份+会议纪要 :《 局长办公会议纪要 》 会议性质+会议纪要 : 《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 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 《 化工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纪要 》 (关于 )事由+文种 : 《 关于 煤气调压站工程协调会议纪要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过低地评价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 沈从文 沈从文这一生,只爱上过一个女人,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张兆和。 她曾经是沈从文的学生,也是沈从文一生之中唯一的妻子。 1922年,年仅二十岁的沈从文,从湖南湘西凤凰来到了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 —— 北京,他的梦想是想当一个作家。 然而,只有小学文凭的他,遭到了别人无情的耻笑,以至于当胡适先生聘请他去老师,他教的还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这也在当时开了一个先例,由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乡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