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7课飞向太空的航程2内容摘要:
两名男航天员一起,搭载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 明体裁:新闻 : 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 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 : 八个字 “ 真、新、深、导、短、 实、活、近 ”。 真 真实 新 新鲜 深 深度 导 导向 实 事实说话 短 短小精悍 活 生动活泼 近 贴近受众 :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 新闻的标题有正题、引题和副题等形式。 正题是标题的主体部分之一,一般概括标题的主旨,点明立意之所在。 引题和副标题则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或对正题予以补充。 : 导语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它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事实,揭示全文的主题思想,以便使读者了解主要内容,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导语是从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精华部分,具有统一全文的作用,因此,有人称之为 消息中的消息。 : 主体新闻的主体接导语,围绕着立意展开全部内容,圆满地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主体运用的材料要充实、具体,具有典型意义。 新闻中的五要素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原因,都要有所交待。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明体: 本文属于何种新闻体裁。 本文是一篇 通讯。 概念: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通讯的特点: 真实性、 时效性 生动性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晖映( y236。 ng)九霄( xiāo)奇迹( j236。 )不同凡响( f225。 n) B 翌年( y249。 )酝酿( r224。 ng)横亘( g232。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7课飞向太空的航程2
相关推荐
西方天文学 西方气象学 中国天文学 秋分 —— 冬至 9月、 10月、 11月 阳历 11月 6日 10月 1 16日 秋分 9月 23日左右 立秋 —— 立冬 二十四节气歌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年
,品味语言 科技文研读方法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按照文中小标题,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 1) 中秋,是中国人的一个富有诗意的佳节。 第二部分 ( 2) 写传统的中秋节,并非科学定义上的“中秋”。 第三部分( 3- 5)中秋月并非分外明亮。 第四部分( 6- 7)中秋月并非特别圆大,也不照临长久。 第五部分( 8- 1
—— 沈从文 沈从文这一生,只爱上过一个女人,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张兆和。 她曾经是沈从文的学生,也是沈从文一生之中唯一的妻子。 1922年,年仅二十岁的沈从文,从湖南湘西凤凰来到了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 —— 北京,他的梦想是想当一个作家。 然而,只有小学文凭的他,遭到了别人无情的耻笑,以至于当胡适先生聘请他去老师,他教的还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这也在当时开了一个先例,由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乡下人”
) :父与子心照不宣关系。 第五部分 (第 12第 15自然段 ) :忆往事激起千层浪。 一、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问题 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 手提箱放在哪里。 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 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演讲刚开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 “ 交给我 ” ,关照 “ 我 ” 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
、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 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 —— 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问题 是怎样的想法促使 “ 我 ” 打开了手提箱。 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 问题 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 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 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 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 第三部分( 8~ 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
为奇货 ( “ 直 ” 通 “ 值 ” ,价格) 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 “ 裁 ” 通 “ 才 ” ,刚) ③翼日进宰 ( “ 翼 ” 通 “ 翌 ” ,次) ④虫跃去尺有咫 ( “ 有 ” 通 “ 又 ” ) ⑤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 “ 被 ” 通 “ 披 ”,盖上 ) 6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 “ 而 ” 通 “ 尔 ”,你) 7相对嘿然 (“嘿”通“默 ”, 沉默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