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蕾期的生育特点棉花蕾期指:从现蕾到开花这一段时间。 一般从 5 月下旬到 6 月初开始,持续25。 棉花出苗后 40 天左右,当棉株上第一果枝第一果节上出现宽达 3 毫米的三角形幼蕾时,称为现蕾。 蕾的出现标志着由营养生长为主转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但仍然是营养生长占优势,以扩大营养体为主。 此期棉株干物质积累不断增加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疆棉花烂铃病在多雨季节容易发生,造成棉花品质降低,棉花产量下降10%30%左右。 因此,综合防治棉花烂铃病,是提高棉花品质,增加效益的有效措施。 一、我国棉铃病中危害最重的病害,约占棉铃病害所致烂铃总数的 60%以上。 3 果枝成铃烂铃最多。 田湿度大,烂铃多。 长荫蔽,烂铃多。 铃多。 二、9 月份高温高湿,降雨多,日照少,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铃内积水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生长在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往往会出现大量的蕾铃脱落,形成植株高、大、空,导致大量减产。 针对不同脱落的成因,可采取相应的应急补救措施。 因久旱脱落对于久旱不雨又不能浇水的棉田,棉株叶片薄小,叶色淡绿黄,蕾铃秕小,大雨大批落,小雨少批落,无雨渐渐落。 补救措施:每亩用多元素硼肥 200 克加丰产宁 20 毫升,兑水 50 至 60 公斤均匀喷雾,间隔 7 天再喷一次,连喷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烂铃是棉花生产上的一大病害,我国南北棉区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 总的来看,棉花烂铃南方重于北方,多雨年份重于干旱年份,早发棉田重于晚发棉田。 烂铃不但造成棉花减产,而且使棉纤维品质降低,严重影响植棉效益。 一般年份,因烂铃造成减产 10%20%,棉纤维品质下降 20%30%,收入减少25%左右。 大发生年份,烂铃率高达 30%40%,减产 30%以上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期管理:棉花进入蕾期以后,各地要因苗制宜,分类管理。 一类棉田,棉株营养生长旺盛,要合理调控,塑造理想株型,促进棉株早结铃、多结铃、结大铃;二类棉田要促控结合,促使棉株早搭丰产架子;三类棉田发育晚、长势弱,应采取水肥齐促的办法,促使棉苗早发棵。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抓“四抢”管理。 麦田套种棉田收麦后,要及时抢浇水、抢灭茬、抢追肥、抢治虫,给棉苗生长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选好品种。 在品种选择上应以抗逆性强和稳产高产为主要着眼点,既早熟性好,又有高产潜力,而且受灾后恢复快,具备这几条的品种应成为首选。 (二)在播种适期内偏晚播种。 降低极端天气对棉苗的影响,规避苗期风险。 棉花成熟早晚不完全取决于播种早晚,不要一看升温立即播种,在气温未稳定前,异常升温后必有降温要靠安全使用除草剂、营养剂拌种、苗期勤中耕等措施,促苗壮长。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不仅导致减产,还降低棉花品质。 一般田块烂铃率达 10%15%,多雨年份严重地块达 30%以上。 因此防止烂铃的发生是夺取棉花丰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发生原因 照少,气温低是烂铃发生的主导因子,以 8 月中旬9 月中旬的天气最为关键。 一般秋雨早、多,烂铃率高。 阴雨多,日照少,气温低导致棉株生理机能减退,开裂期推迟,有利病菌的侵入,铃病发生重。 疽病、角斑病、灰霉病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烂铃与健铃比,衣分和绒长分别降低 强度下降 产量直接损失 10%30%,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 一、成棉花植株生长过旺,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能力降低。 膜覆盖等措施导致生育期提前,初絮期与 8 月阴雨天气相遇;由于密度偏大、偏施氮肥等原因,导致棉田旺长,田间荫蔽。 二、 667 平方米用缩节胺 1 克;初花期至盛花期,每 667 平方米用缩节胺 2;7 月 15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该病不仅为害棉苗,同时也为害成株的茎叶及发育中的棉铃。 苗期染病子叶受害呈水渍状不规则形或圆形病斑,黑褐色,严重的子叶枯死脱落。 真叶染病叶背先产生深绿色小点,后扩展成油渍状,叶片正面病斑多角形,有时病斑沿脉扩展呈不规则条状,致叶片枯黄脱落。 茎染病现水现状主病斑,后扩大变黑或腐烂,病部凹陷,病菌弯向一边。 顶芽染病形成“烂顶”,造成全株死亡。 湿度大时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葱(又称洋葱、葱头)宜选用产量高,越冬不易抽苔的品种,如邯郸紫星、黄皮园葱种等。 1、精细整地,施足底肥:园葱定植前,应施足底肥(一般亩施优质有机肥 5000公斤,磷酸二铵 50 公斤,硫酸钾 15 公斤)。 同时根据降水情况造墒、深耕、耙细,并起 80 厘米宽的高垄,低垄宽也是 80 厘米,为一个种植带,种两行棉花于高垄上,四行园葱于低垄内。 棉花大行距 1 米,小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