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烂铃危害大防治烂铃有良法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烂铃是棉花生产上的一大病害,我国南北棉区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 总的来看,棉花烂铃南方重于北方,多雨年份重于干旱年份,早发棉田重于晚发棉田。 烂铃不但造成棉花减产,而且使棉纤维品质降低,严重影响植棉效益。 一般年份,因烂铃造成减产 10%20%,棉纤维品质下降 20%30%,收入减少25%左右。 大发生年份,烂铃率高达 30%40%,减产 30%以上,纤维品质下降40%50%,收入减少 45%左右。 上世纪后期,山东省潍坊棉花原种场,种植的地膜覆盖抗虫棉,曾连续 2 年烂铃率分别高达 烂铃造成的减产、减收,分别高达 50%和 60%。 烂铃发生时间,一般年份从 8 月中旬9 月底,8 2、 月下旬9 月中旬是烂铃的高峰期。 烂铃从棉株发生的部位看,一般由下而上、由内向外发展,绝大多数发生在下部 15 果枝上的内围铃,上部铃和外围铃很少发生。 造成烂铃的主要原因是多雨、高温、病虫危害、通风透光不良、田间管理不当等。 近年来随着“两膜”(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抗虫棉品种的普及,烂铃呈现提早和上升趋势。 因抗虫棉花结铃早而集中,抗病性能低,故此烂铃发生比非抗虫棉花早而重。 笔者在山东省的潍坊、聊城、德州、济宁、青岛等地市调查表明:运用“两膜”栽培、种植抗虫棉花品种的春棉,在多雨年份,烂铃十分严重。 它比常规栽培的非抗虫棉花烂铃时间早 1015 天,123%。 实践经验表明,防治棉花烂 3、铃,只要早动手,综合运用以下措施,定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早发棉田摘早蕾,是一项控制烂铃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因处在棉株下部的早桃,通风透光条件差,而且距离地面近,易感染病菌危害,容易发生烂铃。 以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为主的科研成果(棉花优质高产结铃模式调节新技术已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明表,运用棉花自身较强的调节补偿功能,在早发的基础上,通过摘早蕾新技术,将棉花结铃盛期调节到最佳时期和最佳部位上,集中多结伏桃、早秋桃,不要伏前桃,从而使烂铃大幅度减少,十分有利于棉花高产优质。 山东省潍坊市 4 年的多点试验和 公顷示范田的结果一致表明,早发棉田正确运用摘早蕾技术,平均可使烂铃减少 品级提高 ,亩增 4、皮棉 克,增产 亩增收。 其技术的要点:选择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块,并具备一定的水浇条件的早发棉田,该技术适用于我国黄淮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春棉田;正确掌握摘早蕾的时间、数量和方法,在黄淮海地区,一般年份适宜摘早蕾的时间为 6 月 20 日6 月 26 日期间,摘早蕾的数量主要依据棉株早发的程度来定,5 月底6 月 5 日现蕾的,每株摘去下部 15 果枝上 68 个早蕾,6 月6 日6 月 11 日现蕾的,每株摘去下部 13 果枝上 46 个早蕾,6 月 12 日后现蕾的,一般不宜摘早蕾;加强田间管理,摘早蕾的棉田,要科学施肥浇水,搞好化控,做好病虫害防治,后期要跟上控晚蕾,防止 5、棉花贪青晚熟,在黄淮海棉区,一般年份 9 月 10 日以后开花结的铃,多是无效铃,因此,应在 8 月 8日8 月 15 日,通过打边心来控制晚蕾,以促进棉花优质高产。 因地制宜及时化学调控一般多数棉田都需要化学调控,特别是多雨年份和水肥条件好的杂交抗虫棉,搞好化学调控尤为重要。 “化控”要因地制宜,适时进行,棉苗表现有旺长苗头时,就是化控的最佳时期。 化控一般需从蕾期开始,初花期和盛花期是化控的关键时期。 棉苗长到 78 片叶进入蕾期,水肥好的棉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用助壮素 34 毫升,或缩节安 克,对水1520 千克,盖顶喷洒 1 次。 花期每 667 平方米用助壮素 812 毫升,或缩节安 23 克, 6、对水 40 千克喷洒。 长势旺的棉田,打顶后易出现赘芽丛生,果枝长而上举,形成棉田郁蔽,引起烂铃。 这类棉田应在打顶后 68 天,667 平方米用助壮素 810 毫升,或缩节安 2,对水 4050 千克,盖顶喷洒 1次。 搞好“化控”,塑造棉株呈宝塔形,使棉花行间达到“下封上不封,中间一条缝,阳光照得进,空气又流通”的状态,可有效控制烂铃。 搞好整枝和推株并垄搞好棉花中、后期的整枝,是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是控制烂铃发生的另一项重要措施。 对已发生郁蔽棉田,运用打边心、去赘芽、剪空枝、打老叶、推株并垄、拔除空棵等办法,来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控制烂铃发生发展。 密度大、植株生长旺盛的棉田,秋 7、雨较多时,要采取推株并垄 23 次,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烂铃发展,促进吐絮成熟。 推株并垄宜在晴天下午进行,次与次之间,需间隔 710 天。 及早做好棉田排水防涝烂铃发生前期正值雨季,降雨多,易发生洪涝灾害,洪涝是导致烂铃发生的重要因素。 雨季来临之前,及早疏通排水系统,做到大雨过后田内无积水,无涝害发生。 遇连绵秋雨时,即便田间不出现积水,也会造成田间湿度过大,光照不足,导致烂铃发生,要运用划锄晾墒等办法,降低田间湿度。 棉花开花后,分期进行培土,对预防棉株倒伏、防止雨后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控制病菌繁延、减少烂铃发生效果良好。 及时防治病虫害棉铃虫、金钢钻、红铃虫、玉米螟等危害棉铃后形成孔洞,雨水灌 8、入空洞,便引起棉铃腐烂。 病菌引起的烂铃,多发生在植株下部的 15 果枝上,铃期 40 天以上的大铃上。 及时防治病虫害,减少棉铃伤口,避免病菌和雨水浸染,可有效减轻烂铃。 烂铃发生初期(即田间烂铃植株达 喷药防治,有良好效果;如果烂铃发生较重时再喷药,防治效果就会很差。 可选用百菌清 75%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 300 倍液、或 11200 倍波尔多液进行田间喷洒,每 667 平方米每次喷洒药液 4560 千克。 要对准棉株中下部的青铃,细致周到的喷洒,间隔 68 天再喷洒 1 次,连喷 23 次,防治效果在 86%左右。 喷药之前,将吐絮棉铃采摘,以免因喷洒药液而降低棉纤维质量。 也可结合防治第 4 代棉铃虫,在杀虫剂中加入防治烂铃的杀菌剂,这样既可防治害虫,又能兼治烂铃,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及早采摘烂铃在烂铃发生期间,及时深入田间仔细查看,发现烂斑棉铃、虫蛀棉铃,随时采摘,抢晴天晾晒。 将采摘下的棉铃先放入 1%乙烯利溶液浸蘸,捞出晾晒,可促进棉铃迅速开裂,可收到改善纤维品质、减少损失的效果。 及时采摘烂铃,不但可大大减少损失,而且又能防止烂铃病害继续传播危害。 专利查询。棉花烂铃危害大防治烂铃有良法
相关推荐
,哪种检查方式最好。 第一种 定期定时检查 第二种 定期定次数不定时检查 第三种 不定时不定次数检查 哪一种最好。 第三种最好。 为什么。 以前检查过的,一个月检查三次,最后一次 25 号检查,检查完了以后,他知道不会检查了,到后面再也不做了,所以,最好是不定时检查。 不定期检查不知道什么时候来。 也不知道检查多少次。 {案例 5}?? 李老师原来在一家企业做厂务部经理,副理是一个台湾人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期管理:棉花进入蕾期以后,各地要因苗制宜,分类管理。 一类棉田,棉株营养生长旺盛,要合理调控,塑造理想株型,促进棉株早结铃、多结铃、结大铃;二类棉田要促控结合,促使棉株早搭丰产架子;三类棉田发育晚、长势弱,应采取水肥齐促的办法,促使棉苗早发棵。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抓“四抢”管理。 麦田套种棉田收麦后,要及时抢浇水、抢灭茬、抢追肥、抢治虫,给棉苗生长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疆棉花烂铃病在多雨季节容易发生,造成棉花品质降低,棉花产量下降10%30%左右。 因此,综合防治棉花烂铃病,是提高棉花品质,增加效益的有效措施。 一、我国棉铃病中危害最重的病害,约占棉铃病害所致烂铃总数的 60%以上。 3 果枝成铃烂铃最多。 田湿度大,烂铃多。 长荫蔽,烂铃多。 铃多。 二、9 月份高温高湿,降雨多,日照少,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铃内积水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生长在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往往会出现大量的蕾铃脱落,形成植株高、大、空,导致大量减产。 针对不同脱落的成因,可采取相应的应急补救措施。 因久旱脱落对于久旱不雨又不能浇水的棉田,棉株叶片薄小,叶色淡绿黄,蕾铃秕小,大雨大批落,小雨少批落,无雨渐渐落。 补救措施:每亩用多元素硼肥 200 克加丰产宁 20 毫升,兑水 50 至 60 公斤均匀喷雾,间隔 7 天再喷一次,连喷
发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到或代替的动力。 班主任应在班内掀起激烈的、持久的 竞争活动。 必须强调,这是 互助 、 友好 的竞争而不是 敌视 和 保守 的竞争,其目的是为了取得共范文最新推荐 29 同的、更大的进步,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 (转载加个人的 )》。 激发与外班学生的竞争意识: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