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才是良方 一、轮作倒茬效果好。 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证明,轮一年可以减轻发病 20%,2年减轻发病 30%,3 年减轻发病 45%。 4 年减轻发病 65%左右。 二、增施钾肥挺管用。 施钾肥和有机肥的棉田黄萎病病株率明显低于对照。 因此,在施足氮、磷、微肥的基础上,中等肥力地块亩施纯钾 10 公斤、农家有机肥 2 方,可减轻黄萎病的发生。 三、土地平整发病轻。 平整好棉田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治有方 棉花移栽以后,正值梅雨季节,气温低、雨日多、光照少,致使棉苗返青慢,花芽分化推迟,形成“僵苗”现象。 僵苗类型主要有:一是渍害僵苗。 常见于低洼棉田地段,长时间的阴雨形成渍害僵苗,导致根系变黑,叶片灰绿,生长缓慢。 二是旱害僵苗。 主要因干旱使叶黄干红、新根量少,生长极慢,红茎比例大。 三是肥害僵苗。 主要原因是基肥施得过浅,肥料与棉苗根系直接接触造成浓肥伤根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蚜是新疆棉区的主要害虫之一,棉蚜危害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增加棉纤维糖含量,严重影响棉纤维品质。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致力于化学防治,大量地使用农药不仅增加了植棉成本,污染了环境,杀死了天敌,而且使棉蚜抗药性增强。 九五以来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消灭虫(病)源,保护天敌,提高抗性”为中心的棉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措施中,人们对棉花抗虫性的应用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棉花主要害虫棉铃虫得到控制今天,黄萎病已成为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障碍因素。 从海岛棉中分离克隆抗黄萎病基因,然后转到陆地棉,培育抗病丰产品种,是解决棉花抗黄萎病的有效途径。 黄萎病是棉花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有棉花的“癌症”之称,1935 年传入中国。 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枯萎病得到控制后,黄萎病上升为棉花第一大病害,1993年全国大面积发生,此后连续多年严重发生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年一到 7 月下旬及 8 月上旬,有不少棉区的棉农反映,一些棉花前阶段出现旺长现象,有的甚至出现疯长趋势,于是他们就施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缩节胺。 由于掌握不住浓度,施药浓度过大又遇到高温天气时,棉花植株表现出枝叶伸展不开的现象,棉花生长受到了抑制。 下面介绍几种缓解棉花旺长方法:喷施惠满丰活性液肥该肥含螯合的腐殖酸盐类以及多元复合肥料,具有高活性、高能量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出现症状。 一般在46 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枝。 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 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布与危害】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之一。 自 1914 年美国第一次报道以来,世界上一些产棉国如秘鲁、巴西、乌干达、刚果、前苏联、保加利亚、土耳其等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黄萎病危害,以前苏联最为严重,曾 5 次全国性的更换棉花品种。 我国棉花黄萎病随 1935 年引进美国斯字棉种传入国内,并逐年传播蔓延。 至 80 年代末已遍及南北棉区,其中以北方棉区发生普遍,且均为枯萎病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叶螨又称红蜘蛛、火龙等,主要在棉花叶面背部刺吸汁液,轻者造成叶片黄斑或红叶,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变色、枯干脱落应注意防治。 一、发生时期棉花叶螨在棉花整个生育期都可危害每年 6 月中旬是苗螨危害高峰期,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是伏螨危害,9 月上中旬晚发迟衰的棉田也可受害。 高温干旱、久旱无降雨的条件下将大面积发生二、防治方法1天气长期干旱时,要注意灌溉并合理施肥(减少氮肥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萎病成株期症状有多种类型。 叶片也可表现为黄化型、网纹型等类型,容易落叶。 重病株顶部叶片皱缩畸形,色深绿,节间缩短,株型矮小。 雨后常出现急性凋萎型,棉株突然失水。 叶片迅速凋萎青枯,叶片下垂,常落叶成光杆。 发病规律棉花枯萎病主要在病株种子、病株残体、土壤和粪肥中越冬。 带菌种子和带菌饼肥的调运是引发新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 病区棉田的耕作、管理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化控就是运用化学调控手段把棉花塑造成理想株型,塑造出高光效的群体。 东早熟棉区棉花高产、早熟、优质需要通过合理密植来实现,但合理密植必然会加剧中后期个体与群体之间在空间和光能利用上的矛盾。 因此,棉花化控就成为合理密植的重要配套措施,也是促早抗逆尤其是简化栽培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 目前缩节胺在棉花化控中的应用是最广泛,效果也比较理想。 它可降低棉花株高,减少果枝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