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采用乙草胺播后芽前除草,极易出现药害,其症状与棉苗立枯病症状相似,均表现幼茎呈现黄褐色斑,严重时棉苗死亡。 在生产上应予以区别诊治。 棉苗立枯病症状。 在接近地面幼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斑,日渐扩大,向内凹陷变成黑褐色腐烂,而使棉苗倒伏枯死,叶片极少受为害。 乙草胺药害症状。 整个幼茎表皮呈现黄褐色,部分子叶柄也出现黄褐色。 药害较轻时,内部维管束为绿色,药害缓解后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东北棉区、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沿江、沿海棉区发生较重。 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蕾期受害重。 子叶、真叶染病初生边缘紫红色、中间灰白色小圆斑,后病斑扩展或融合成不规则形病斑。 病斑中央有的出现同心轮纹,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部常破碎散落,湿度大时,幼嫩叶片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扩展迅速似开水烫过,萎蔫变黑,严重的干枯脱落,变为光秆而枯死。 叶柄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我国各棉区均有发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区受害重,辽河流域也有发生。 苗期、铃期均可染病。 苗期染病幼芽于出土前受害,芽变为红褐色腐烂。 出土后受害棉苗根部的根磁、侧根变黄,后变黑褐色腐烂。 幼茎染病导管变为暗褐色,近地面的幼茎基部出现黄色条斑,后变褐腐烂,幼根、幼茎肿胀,子叶、真叶边缘产生灰红色不规则斑,湿度大时其上面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后期棉铃上时有发生,据观察主要发生在棉花疫病、炭疽病侵染过的棉铃上,棉铃表面长有灰绒状霉层,病情严重的造成棉铃干腐。 病因 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梗细长,数根丛生,有分枝,深褐色,顶端具 1分枝,分枝顶端簇生分生孢子成葡萄穗状,梗大小 9606m)分子孢子单细胞无色,短椭圆形聚集成堆,灰色,大小 12m),病菌能形成菌核。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着棉花留种田的逐年种植,其早衰现象时有发生,已成为制约留种田棉花单产提高和品质改善的重要原因。 一、致耕层有机质缺乏,不能满足土壤持续供肥效果。 同时重茬造成土壤中病菌的积累及抗虫菌数量的减少,棉花根系正常生长受阻,从而影响棉花上部生长而导致早衰。 根多,根量大。 据测查,035厘米土层根系量占总根量的 85%,010 厘米土层内的根量占总根量的 35%。 棉花生育后期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008 年棉花蕾期的气候对棉花的生长极为不利,温度低湿度大,造成棉花长势同比往年落后 35 天,棉花病害重,整体长势偏弱。 如何加强蕾期管理,搭好丰产架子,在管理上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点:稳施蕾肥:根据地力条件和施底肥情况及棉花长势,科学施肥。 以磷钾肥为主,地力高、底肥足、长势旺的棉田不宜追施氮肥,可适当每亩追饼肥 2540 公斤。 一般地力、长势正常的每亩追施复合肥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在,我国多数棉区采用的是营养钵育苗。 一般评价棉种出苗好或出苗差,一要看出苗率,二要看成苗率。 出苗率低的原因,一是有的棉种中,秋桃或者晚秋桃的比例过大,降低了发芽率。 而伏桃或者中期花选作种子的发芽率多在 80%以上;二是在棉种加工过程中,把关不严,破损种子超标;三是棉种播种前或播种后,未对钵土和盖钵土用药剂消毒,或者所选的消毒药品不对路;四是今年棉种播后天气持续干燥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易引起棉花苗期立枯病的发生,为了提高棉农的经济效益,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将棉花苗期立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症状:棉籽受害,造成烂种和烂芽;幼苗茎基部受害,出现黄褐色。 水渍状病斑,并渐扩展围绕嫩茎,病部缢缩变细,黑褐色、湿腐状,病苗倒伏枯死。 子叶受害,多在中部发生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易破裂脱落成穿孔。 防治方法:在苗期阴雨连绵,棉苗根病初发时,及时用 40多菌灵胶悬剂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当浇水由于 6 月中下旬我国北方地区雨量偏少,天气炎热,因此,应适当浇水,但不要浇水过多,以免引起棉花旺长,造成花蕾脱落。 浇水或大雨后要及时中耕,以促使植株根系下扎。 追肥促弱一般每 667 平方米追施尿素 56 公斤、氯化钾 1520 公斤、硫酸锌1 公斤、硼砂 1 公斤,以促使植株搭好丰产架子。 施肥时,肥料应在距离植株15 厘米左右处开沟深施。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蕾期和花铃期管理是以调节好水肥为中心,配合中耕、化调、整枝等措施,合理运用促进与控制技术,促控结合,实现壮棵稳长,打好丰产架子,增结蕾铃,减少脱落,实现三桃满挂。 一、肥水管理蕾期要求棉株稳长,所以在施肥上要求稳施、巧施,控制氮肥的使用。 中上等肥力的棉田不再施肥。 若土壤肥力较差或基肥量不足,一般每 667 平方米施尿素 57 千克。 棉花进入花铃期,茎、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