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病
2、m),内有子囊孢子 8 个。 子囊孢子梭形,双胞,黄褐色,两端钝圆,大小 10(m)。 传播途径发病条件以土壤带菌为主,未腐熟粪肥也可传播。 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 3 年以上,小麦在出苗后即可被侵染,植株间一般互不侵染。 田间湿度大,地温 1015适宜秆枯病发生。 小麦 3 叶期前容易染病,叶龄越大,抗病力越强。 病害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土壤带菌多少。 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中苏 68
状又称水稻颖枯病。 长江流域各稻区均有发生。 在水稻抽穗后 2为害幼颖较重,初在颖壳顶端或侧面出现小斑,渐发展为边缘不清晰的椭圆斑,后病斑融合为不规则大斑,扩展到谷粒大部或全部,后变为枯白色,其上用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谷粒被害早的花器被毁或形成秕谷。 乳熟后受害,米粒变小,质变松脆,质量轻,品质下降,接近成熟时受害,仅在谷粒上有褐色小点,对产量影响不大。 病原 谷枯叶点霉
稻赤枯病,又名缺钾症,多发生在有机肥料施用过多和连年绿肥施用过多的水田禾苗。 症状为叶色浓绿带黑,叶尖色红,叶身有红斑,根部黑根多、白根少甚至无白根,地上部的叶片停止生长或生长慢,5不能生长片叶,慢慢整蔸枯死,严重降低产量,甚至颗粒无收。 在早晨露水未干时,细心观察叶片和根部,有上述症状者,可诊断为赤枯病。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无须喷洒农药,更不能施氮素化肥。 可采取以下有效措施防治:1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东北棉区、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沿江、沿海棉区发生较重。 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蕾期受害重。 子叶、真叶染病初生边缘紫红色、中间灰白色小圆斑,后病斑扩展或融合成不规则形病斑。 病斑中央有的出现同心轮纹,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部常破碎散落,湿度大时,幼嫩叶片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扩展迅速似开水烫过,萎蔫变黑,严重的干枯脱落,变为光秆而枯死。 叶柄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症状识别植株发病后叶片变为深绿且叶片变厚变脆,以后叶片上散生红色小点,最后全叶变红,叶脉保持绿色,即为红叶茎枯病。 病害严重时,叶柄基部变软,失水干缩,引起叶片枯萎脱落,茎秆顶端呈干焦状,同时易引发轮纹斑病和褐斑病的重复侵染,促使病株焦枯死亡。 有的植株病叶脱落后仍能长赘芽。 发病重和发病早的植株矮小,根系发育不良,主根、侧根均短而细。 二、病因分析该病为非侵染性病害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年在我地长江流域棉区发生量较大,初花期开始发病,盛花期至结铃期发病较重而且较普遍,在我地则具体为 7、8 月份零星发病。 9 月中、下旬至 10 月份达到发病高峰,受害轻的植株黄瘦铃少而小,纤维短,吐絮不畅,发病重的则植株提前枯死,棉铃不能成熟,对产量影响极大。 一、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红色、紫色斑点,逐渐扩展至全叶红褐色、褐色,叶片自下而上脱落成光杆
2、153224(m),成熟时有 13 个隔。 有性时期在我国尚未发现。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冬麦区病菌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夏,秋季侵入麦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 春麦区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条件适宜,释放出分生孢子侵染春小麦,借风、雨传播。 侵染温度 1025,以 2224最适,适温下潜育期为 714 天。 高温多雨条件有利于颖枯病发生和蔓延。 连作田发病重。 春麦播种晚
1、文名称:水稻叶尖枯病拉丁学名:稻为害症状:发病初期一般从叶尖或叶缘开始,病斑为墨绿色;逐渐沿叶缘或叶部中央向下扩展,病斑为灰褐色,最后变成枯白色。 发病后期,在叶缘一侧或两侧以及叶中央形成长条状病斑,在病健交界处可见褐色条纹,病部碎裂成条,甚至全叶枯死。 本病与白叶枯病的症状在田间常易混淆。 病原菌形态特征:病菌分生孢子器散生于表皮下,以后外露,为球形或扁球形;分生孢子卵圆形、椭圆形或圆筒形
状我国水稻新病害。 贵州省、台湾有发生,国外主要分布在日本。 水稻齐穗后乳熟期的绿色穗直立,染病谷粒初现苍白色似缺水状萎凋,渐变为灰白色至浅黄褐色,内外颖的先端或基部变成紫褐色,护颖也呈紫褐色。 每个受害穗染病谷粒 10左右,发病重的一半以上谷粒枯死,受害严重的稻穗呈直立状而不弯曲,多为不稔,若能结实多萎缩畸形,谷粒一部分或全部变为灰白色或黄褐色至浓褐色,病部与健部界线明显。 病原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东北棉区、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沿江、沿海棉区发生较重。 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蕾期受害重。 子叶、真叶染病初生边缘紫红色、中间灰白色小圆斑,后病斑扩展或融合成不规则形病斑。 病斑中央有的出现同心轮纹,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部常破碎散落,湿度大时,幼嫩叶片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扩展迅速似开水烫过,萎蔫变黑,严重的干枯脱落,变为光秆而枯死。 叶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