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
记游者少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 悔 —— 叙 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 —— 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 余所至 ” 之浅 —— “ 好游者 ” 所至 ⑷ 进洞时 “ 其见愈奇 ” 的欣喜 —— 出洞后因 “ 不得极夫游之乐 ” 的懊悔 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奇观常在险远 有 志 有 力 有 物 尽吾志 无悔矣 余之所得 —— 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碑 其文漫灭 音 谬 古书之不存 谬 其 传 何可胜道也哉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逻辑严密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 议 第五段: 补叙同游者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
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写作特点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略 详 山 碑 略 详 前洞和后洞概况 游后洞经过 前洞 后洞 经过 补叙经过、 写心情 华山洞的心得 借仆碑抒发感慨 议志 议力 议物 略 略 略 略 略 详 详 详 详 详 → → → → → → → → ↑ ↑ ↑ → 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入之愈深
难,而其见愈奇。 • (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 第三段补充注释: • 观 (于天地 …… ):观察 • 非常: 不寻常 • 在: 动词,表示一种存在。 • (罕至) 焉: 语气词 • 至于: 到达。 于,介词,引出行为涉及的对象。 • (力足以至) 焉: 代词,那里 • 尽吾志: 尽到了自己的心意,尽心尽力
也 :到 ,往 之 深而无不在也 : 助词 ,补语标志 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 ,定语标志 ) 以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连词 以 上五六里 :同‚而‛ ,连词 ,表修饰 以 入 :连词 ,表目的 以 入 :同‚而‛ ,连词 ,表修饰 ,不随 以 止也 :连词 ,表目的 ,而又不随 以 怠 ……: 连词 ,表目的 以 相之 : 连词 ,表目的 (连词 ,表修饰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它的山脚下筑舍定居,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惟独那残存的文字还可以辨识,叫 “ 花山 ”。 现在将 “ 华 ” 读为 “ 华实 ” 的
口 • 思考题: • 1 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 可以分为两层: • 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 • 第二层:记叙自己游后洞的经过 • 2 第二层主要突出哪几点意思。 为什么。 • ( 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 第三段补充注释: • 观 (于天地 …… ):观察 •
C朗读欣赏 行文顺序 •本名 → 别名由来及证明 → 华山洞名来由 →从仆碑看出本名 → 指出音谬 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 •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为什么说 ‚ 华(hu 225。 )山 ‛是 ‚ 音谬 ‛。 •古文无 “ 花 ” 字, “ 花 ”小篆中作 ,像花之形;“ 花 ” 是后起字,有此字后, “ 花
段 议论部分 第三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 承上 )于是余有叹焉 记叙部分 第二段 中途随怠者出,“方是时”,“力尚足以入,火尚
1、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褒禅山记王安石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1021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 临川先生文集。 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