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05中国河流和湖泊内容摘要:

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其“黄金水道”的作用。 • ⑥平烷行洪导长江 • 垸或者圩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聚落。 长期以来,长江流域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突出。 由于人口增多,耕地显得不足。 人们在湖泊和河道中筑堤圈地,造田耕种,逐渐形成圩垸。 圩垸周围的堤是生命线,汛期来到时,圩境就成了孤岛。 有时,洪水冲破围堤,圩垸成了一片汪洋。 • 据传,圩烷在隋代就已出现。 明清两代,圩垸发展很快。 从 20世纪 5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圩垸更是高速发展。 30多年中,通过围垦湖泊,新增耕地近 60万公顷,减少湖泊面积达 1. 3万多平方千米。 • 围垦切断了大多数通江湖泊和长江的直接联系,使湖泊失去调蓄江河湖水和区域径流的功能,抬高长江洪峰水位,增大了中下游的洪涝风险。 1998年特大洪水中,圩垸普遍受灾,很多圩垸溃决,淹没面积约 32万公顷,耕地 20万公顷,波及 200多万人,参加抗洪抢险的人力近 700万人,抗灾投入巨大。 • 频繁的洪涝灾害说明长江生态已不堪重负,围垦得不偿失。 为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实行 平地垸行洪 、退田还湖 和 移民建镇 计划,帮助农民发展替代产业,减少抗洪压力。 • (5)中国第二长河 — 黄河 • ①黄河概述: • 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黄河发源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曲折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 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 沿途接纳许多支流,经过 5500千米的路程,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内蒙古河口以北为上游,河口至河南孟津之间为中游,孟津以下为下游。 全流域面积 75万平方千米。 读图: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找出:黄河流经的省、自治区;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曲和支流渭河、汾河;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河口、旧孟津及其所在的省区。 • ② 黄河的贡献: • 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 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主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然而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前,黄河上还未出现一座水坝,滚滚河水白白流入大海。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并已陆续建成了刘家峡、三门峡、龙羊峡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电能和灌溉之利。 • 黄河流经地区,一般降水不足。 黄河水,使一块块干涸的土地展现了生机。 早在两千多年前,宁夏平原的人民就揭开了引黄灌溉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灌溉面积大大增加。 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在黄河的哺育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 ③ 黄河的忧患: • “地上河”示意图 •上图是开封市附近的黄河河床示意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黄河河床比开封市区高出了 7米。 事实上,黄下游的河床一般都比两岸地面高出 3- 4米,有的河段高出10米以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 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较多。 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 世界含沙量最大,黄河每立方米水的年平均含沙量约 35千克,高峰时达到 570千克。 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担)水,六斗泥”。 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 16亿吨。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 3倍。 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 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 575千克肥料。 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 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 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据观测,黄河下游河床现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