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
案 】 D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 .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孙傅入仕以后 , 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 , 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 , 劝蔡迅速有所变更 , 否则必将失败 , 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 孙傅上奏 , 请求恢复祖宗法度。 他任兵部尚书后 , 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 , 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 ,
人 ” 和 “ 佣人、仆人 ”。 9. 起家: 起于家 , 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0. 作色: 发怒。 11. 从子: 侄子。 从 , 堂房亲属。 又如 “ 从兄、从弟、从父 ” 等。 (五 )表示时间的 词 高考文言文的概括分析题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或打乱原文的六要素 , 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
作 “ 百粤 ”“ 诸越 ”。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 , 统称为“ 百越 ”。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 “ 察举 ” , 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官吏举荐 , 经过试用考核 , 再任命官职。 C. “ 乡试 ” , 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 “ 祭酒 ” , 古代主管 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很多名句 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 “ 大众名言 ”。 但是,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 这样答题时,就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三人行, ________________。 (《 论语》 ) (2)三人行, 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 【 解析 】 同 样是关于 “
可用方框、横线、波浪线等 ,只要自己知道勾画的是什么内容即可。 迅速串联 迅速串联的目的就是理清思路 , 把握大意。 也就是文本读完后 , 再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 , 迅速串起各段内容 , 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 把握文本大意 , 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 二、读文示范 阅读论述类文本的第一步、第三步都好把握 , 关键是第二步 ,
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 1931 年 , 15 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 “ 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 , 又称韩山师范 , 以 “ 总评甲等 ” 的成绩毕业。 之后遭逢战乱 ,“ 过番 ” [注 ]东南亚 , 泰国求亲 , 越南靠友 , 后又 辗转老挝、柬埔寨。 直至中年移居香港 ,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
俊传》 ) 相关链接: ① 1974 年 , 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 , 从中得到启发 , 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 他提出的 “ 吴方法 ” , 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 “ 计算 ” 的传统 , 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 , 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 国际机器证明研究 领域的权威人物 : “ 在吴文俊之前 , 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
穷也 D.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常在于 险远 . . A [解析 ] A. 形容词作动词 , 照明; , 圣人; , 深度; , 险远的地方。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 不 . 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 长桥卧波 , 未云何 龙 . B. 无乃尔是 过 . 与 C. 刑 . 人如恐不胜 D. 年十七 , 好 . 古文 D [解析 ] A. 名词作动词 , 出现龙; , 责备
皆蝌蚪文 , 莫能辨 , 茂先异之。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 “ 与 ” 字 , 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茂先坐 与 . 论说 (2)而世又不 与 . 能死节者比 【 答案 】 相同。 【 理由 】 第 (2)句出自《报任安书》 , 我们学过这课 , 知道 “ 与 ” 是介词 , 引出对象 ,可译为 “ 和 ”。 第 (1)句中的 “ 与 ” 是否也是介词 , 译为 “ 和 ” , 我们可将 “
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 窃 】 有私下、私自之意 , 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 臣 】 谦称自己不 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 仆 】 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 , 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 敢 】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敢问 , 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 , 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 ,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 拙 】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拙笔 , 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