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内容摘要:
可用方框、横线、波浪线等 ,只要自己知道勾画的是什么内容即可。 迅速串联 迅速串联的目的就是理清思路 , 把握大意。 也就是文本读完后 , 再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 , 迅速串起各段内容 , 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 把握文本大意 , 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 二、读文示范 阅读论述类文本的第一步、第三步都好把握 , 关键是第二步 , 这里重点示范第二步读文技巧。 勾画文中关键信息点 勾画理由 (2021高考全国卷乙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1~ 3 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 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1)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 ,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殷本纪》 ,但 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 即使 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 盘庚》篇 , 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 , 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 , 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 , 可 “ 缩短二三千年 , 从诗三百篇做起 ”。 (3)甲骨文的发现 , 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 , 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 ,证明《史记 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 几乎( 4) 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 是基本( 5) 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 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6)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 7) 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 , (1)介绍的是概念 “ 殷墟甲骨文 ” 的内涵 , 注意表时间的词语 “ 商代晚期 ” 和包含内容即可 , 这是高考命题人在命制 “ 概念 ”时首先关注的 , 第 1 题的 A项前半部分就是在 “ 概 念 ” 上命题的。 (2)画横线部分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句 , 是谈“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 的意义 , 此句统领下文第二、三、四、五段段首的中心句 (画横线的语句 ), 这四个中心句具体论证了 “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 的影响 , 这样就能迅速地把握文章的论证层次 , 也便于各个选项的定位。 同时 , 这一论点句也出现在第 1 题的 A项的后半部分 , 进而根据勾画的 (1)(2)可以判断第1 题 A项的正误。 (3)画波浪线部分是论据句 , 是从反面证明观点 , 即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 , 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 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所以不能证明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第 1 题 B项就是在这方面命题的 , 第 1题的 C 项、第 3题的 A项也都能在此处找到依据。 同时 , 关键词 “ 但 ”“ 即使 ”“ 因此 ” 也表明了语句之间的关系 , 这也是高考命题人的关注点。 (4)“ 几乎 ” 是表范围的限制词 , 这是命题人以偏概全选项的关注点。 (5)“ 基本 ” 是表程度的关键词 , 这也是命题人在 “ 以偏概全 ” 方面的命题点 , 第 1题的 D项就是在这方面命题的。 既然( 7) 《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 , 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 “ 实录 ” , 那么( 7) 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 不是( 7) 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 20世纪20 年代疑古思潮 流行时期 , 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 , 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 , 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8)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 五四运动 ” 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 , 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9)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 ,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 年秋 ,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 , 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10)而第二次发掘时 , 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11)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 , 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 , 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 , 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 ,对金石 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6)是论据句 , 也是结论 句。 这也是命题者用论据证实 “ 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 和 “ 论文 ” 指代方面的命题关注点。 (7)“ 因为 ” 表明此句为原因句 , “ 既然 ”“ 那么 ” 构成假设句 , 并且 “ 那么 ” 表示结果 ,命题者会在句间关系上做文章; “ 不是 ” 是否定性词语 , 命题者会在混淆是非上做文章。 (8)结论句 , 甲骨文是地下出土资料 , 其能证实《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 , 古典文献也曾记录过 , 所以 “ 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 , 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 ,进而论证了本段的首句这一中心句。 命题者会关注论点与 论据之间的关系,第 2 题的 A项、第 3 题的 B 项就是在此命题 的。 (9)理论论据 , 从原因方面分析论证本段的首句。 同时注意第一方面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 第 2 题 B 项就是在因果方面设题的。 (10)事实论据 , 注意王国维 “ 二重证据法 ” 中“ 二重 ” 总说性词语的指代内容 , 命题者会在指代方面命题 , 第 2 题 C 项就是在指代方面命题的。 (11)结论句 , “ 已从 ” 表明了观点 , 这是 “ 发掘的目的 ” —— “ 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 , 暗含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的材料 , 第 3题的 C项就是从这方 面命题的。 (12)运用许慎的《说文解字》来论证本段首句 ,属于事实论据 , 注意这一论据的时间和行文顺序 , 这两方面都是命题者的关注点。 第 2题的 D 项、第 3 题的 D 项考查的就是对许慎这一论据的把握情况。 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2)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 三、真题再做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 不 . 正确的一项是 ( )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 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 , 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 , 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 , 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 , 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 , 证明了《史记 殷本 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D [解析 ] 本题从以偏概全、夸大事实的角度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D 项 “ 证明了《史记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 一句属以偏概全且夸大事实 , 从原文第二段倒数第二句话“ 证明《史记 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 是基本可靠的 ”看 , 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能证明《史记 殷本纪》与《世本》记载的殷王世系基本可靠 ,并不能证明《史记殷本纪》所有的内容都真实可信。 A、B、 C 三项表述正确。 A项相关信息在第一段 , B、 C 两项相关信息在第二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 不 .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 , 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 ,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 王国维的 “ 二重证据法 ” 让中国历 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 , 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 , 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B [解析 ]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 项 , 从原文第四段“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 史学的无情批判 ,使人痛感中国古 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 ” 一句看 ,古史辨派批判旧史学是因为旧史学经不住史证,其中有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的原因,所以偷换原因了;同时,说他们“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于文无据。 A、 C、 D 三项表述正确。 A 项相关信息在第二、三段 , C 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 , D 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 3. 根 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 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尚书 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 , 由此看来 , 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 ,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 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 , 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 , 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 , 除了甲骨之外 ,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 , 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 , 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D [解析 ] 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 ,“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 , 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 ” 说法错误 , 东汉时期就有了以小篆为本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说文解字》 , 自北宋以来 , 随着金石学的发展 , 对金文的研究成果又成了学者们探究造字法的重要依据。 A、 B、 C 三项说法正确。 A 项可从第二段第二句话找到依据。 B 项在第三段 “ 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 , 第四段 “ 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 等句中有所体现 , 参照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 商王朝的存在 ,以及“二重证据法”的主张,可以推知这一说法正确。 C项可从第四段 “ 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 一句找到依据。 会读文 , 能帮助考生在解答时节省时间 , 解决了 “ 快 ” , 那怎样保证答案 “ 准 ” 呢。 这可以通过 “ 与谁比 ”“ 怎么比 ”“ 比什么 ” 来解决。 与谁比 —— 据题干要求 , 筛选选项中的关键信息词 , 锁定信息区间 首先 , 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点 , 进而确定大的阅读区间。 1. 题干中出现 “ 对 (词或概念 )理解正确 (或不正确 )的一项 ” 用语 , 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 , 暗示了信息源可能集中在概念、句子所在语段或相邻语段 , 注意抓住对概念、句子阐释的文字 , 这即是信息所在区域。 2. 题干中出现 “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 , 正确 (或不正确 )的一项 ” 用语 , 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 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 , 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3. 题干中出现 “ 对原文思路的分析 ” 用语 , 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 , 筛选区间是全文或某一段。 4. 题干中出现 “ 推断 ” 词语 , 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 根据每一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筛选的大致区域 , 然后筛选此区间的开头一两句或结尾一两句 , 因为这部分 是作者观点所在区域 , 从而确定信息源。 其次 , 再筛选选项中的关键信息词 , 与我们阅读中勾画的词语相结合 , 进而在大的阅读区域逐步缩小阅读范围 , 锁定信息区间。 如 2021 年高考全国卷乙第 2 题 C 项关键信息词是“ 王国维的 ‘ 二重证据法 ’” , 与我们阅读文本时在第四自然 段勾画的论据就结合起来,马上就能准确定位选项信息源。 根据题干要求和选项中的关键信息词,就能确定选项信息所在区域,为下步快速切片然后比对节省时间。 怎么比 —— 将选项切片 , 一一还原 , 对应位置 论述类文本有的选项信息跨度大 , 综合性强 , 有时含有好几个句号、分号 , 至少是三个逗号 , 并且选项信息分散在各个段落中或一个段落的不同位置。 这样就需要有一个信息筛选整合分析的过程 , 所以对这样的选项需要切片分析 , 就是将选项拆解 , 切分成若干片断 , 逐一与分散在原文各个段落的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 (2021高考全国卷丙。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相关推荐
p m u s i c , L i n g l i n g , d o n t y o u ?W : Y e s , I d o . I a l s o l i k e B e i j i n g O p e r a .N o . 1 2 W : W h a t s t h e m a t t e r w i t h y o u , T o m ? Y o u l o o k t i
俊传》 ) 相关链接: ① 1974 年 , 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 , 从中得到启发 , 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 他提出的 “ 吴方法 ” , 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 “ 计算 ” 的传统 , 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 , 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 国际机器证明研究 领域的权威人物 : “ 在吴文俊之前 , 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
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 1931 年 , 15 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 “ 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 , 又称韩山师范 , 以 “ 总评甲等 ” 的成绩毕业。 之后遭逢战乱 ,“ 过番 ” [注 ]东南亚 , 泰国求亲 , 越南靠友 , 后又 辗转老挝、柬埔寨。 直至中年移居香港 ,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
爱之情 , 乐观 , 幸福。 (每处 2 分 , 共 4 分 ) 3. 作者用较多笔墨叙写了老人的幸福观 , 你是否认同这种幸福观。 为什么。 (6 分 ) 解析: 解答此题 , 首先要知道老人的幸福观是什么。 作品主体部分 , 作者着力展示了老人的幸福观 , 可据文整合对应信息。 对于 “ 认同与否 ” 的探究 ,则可采取既体现创作意图又适当开放探究的策略答题。 对老人的幸福观,可以答 “
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发生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 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没有举起来 „„ 今年 ,这 株玉兰树开花了。 尽管只有两朵
人称在表达上的作用 ,谈谈你对本文人称变化的看法。 (6 分 )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 题目要求对文中人 称的变化进行探究 ,写作时,人称不变,可以使文章清晰自然;而人称不断变化,则能够使文章充满灵性。 而每一种不同的人称,也有 着具体的作用。 第一人称 ,像是一种亲身的经历,让人感到真实;第二人称,仿佛是在对话,让人感到亲切;第三人称,是一种转述性的角度,让人感到真实、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