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1、贮有塑料袋青贮和窖式青贮两种,即把收获的青玉米秸秆铡成 12 厘米长小段,并将含水量控制在 67%75%(即以手握原料,从指缝中可见到水珠,但不滴水为宜),装入塑料袋或窖中,压实,密封保存 4050 天即可开袋(窖)喂用。 黄贮干玉米秸秆牲畜不爱吃,利用率低,经黄贮后适口性改善,利用率提高 2倍。 先将干玉米秸秆铡短为 34 厘米长小段,装进缸中,加适量温水闷 2 天即可。
1、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乡在夏玉米行间间作平菇,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 平菇从种到收仅 50 天左右,时间短,见效快。 玉米间作平菇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玉米地块。 要选择近水源,土地疏松,地力肥沃的。 品种。 要选择株型紧凑,适于密植遮荫的品种如掖单 2 号等。 种植规格。 为了使平菇出菇期间与夏玉米相适应,同时又能使秋季适时种麦,玉米应在 5 月下旬麦田套种
登海 1 号、掖单 22 号由我国著名玉米育种专家、山东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公司总裁李登海培育的玉米新品种登海 1 号、掖单 22 号,最近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登海 1 号新品种是 1993 年育成的玉米单交种,掖单 22 号是同年利用半矮生多基因控制株高的中矮杆自交系组配成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自 1994 年以来,这两个新品种连续 4 年在全国各地进行试种,对比实验
1、米间种白芸豆立体通透栽培技术是一项增产增收的高效栽培技术。 即应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半收敛型玉米品种和优质的白芸豆品种,采用玉米与白芸豆按适当比例间种的科学种植方式,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状况,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适当应用晚熟玉米品种,从而达到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单位面积效益的一项技术措施。 该项技术已被广大农民认可和广泛应用。 一
1、简化施肥新技术 玉米施肥技术是玉米栽培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年来,玉米施肥技术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推广了轻施攻秆肥、重施攻穗肥的前轻后重的分期施肥方法,在提高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是从推广玉米药剂灭草免中耕后,追肥后无法培土已成难题,追肥表施普遍存在,被称其为“下六月雪”。 致使肥料利用率降低,尽管施肥量逐年加大,玉米产量且徘徊不前
1、米蓟马是我县境内近年新发生的一种虫害,特别是今年由于 57 月份雨水较少,发生面积已达 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 15%。 据我们调查,目前为害我县玉米的蓟马主要有玉米黄呆蓟马、禾蓟马,二者均属缨翅目,蓟马科。 由于蓟马虫体较小,不易被人发现。 又由于目前我县农民对此还不十分了解,所以忽略了防治,而造成损失。 一、为害症状玉米黄呆蓟马主要是以成虫对玉米造成为害,它在叶反面为害
成玉米减产。 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 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病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玉米灰斑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传染源,该病易在温暖湿润和多雾地区发生。 而连年大面积种植易感病品种
1、米生产田中,常有倒伏现象发生。 玉米倒伏有三种情况,即茎倒伏、根倒伏、茎倒折。 据我分析,造成玉米大面积倒伏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施肥不合理,氮、磷、钾配合不合理,尤其氮肥过多,植株长势繁茂,易造成徒长。 二是施肥时间不对,在拔节期没有进行蹲苗,而且由于过量追施肥料,造成秸秆旺长纤细。 三是由于种植密度过大,造成田间郁闭。 总而言之,玉米发生倒伏现象,除了上述原因外,由于遇上大风
1、现水玉米、生霉粒,影响产量,降低质量,品质不佳。 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后期田间管理,促进玉米霜前成熟。 1、拔掉空秆和小株。 在玉米田内,部分植株因授不上粉等因素,形成不结棒的空秆,有些低矮的小玉米不但白白地吸收水分和消耗养分,而且还与正常植株争光照,影响光合作用。 因此要把不结棒的植株和小株拔掉,从而把有效的养分和水分集中供给正常的植株。 2、除掉无效果穗。 玉米可以长出几个果穗
1、纳斯县光热水肥条件较好,是玉米的适种地带。 随着制种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结构的调整,水肥条件的改善,为玉米红蜘蛛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已由原来的次要害虫渐变为主要害虫。 一、危害特征玉米红蜘蛛也叫叶螨,属暴发性的农业害螨,以成螨和若螨刺吸作物汁液,大发生时能使作物叶片失绿枯死,茎秆倒伏,颗粒干瘪,导致大幅度减产,严重影响其品质和产量。 二、发生规律危害我区玉米的红蜘蛛,世代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