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间作平菇高产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乡在夏玉米行间间作平菇,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 平菇从种到收仅 50 天左右,时间短,见效快。 玉米间作平菇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玉米地块。 要选择近水源,土地疏松,地力肥沃的。 品种。 要选择株型紧凑,适于密植遮荫的品种如掖单 2 号等。 种植规格。 为了使平菇出菇期间与夏玉米相适应,同时又能使秋季适时种麦,玉米应在 5 月下旬麦田套种,采用大、小行种植方式,大行距 60 厘米,小行距40 厘米,株距 28 厘米,平均行距 53 厘米,密度每亩约 4500 株。 田间管理。 套种时亩施土杂肥 75 公斤,磷肥 75 公斤,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治虫,麦收后及时灭茬,深耕 2、,小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 40 公斤。 以后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 2、平菇菌种。 要选择耐高温或广温型品种,如 831、华 191、。 培养料的配制。 选择新鲜、干燥的棉籽壳,加 5%熟石灰,过磷酸钙,尿素,多菌灵(40%含量),130%150%的水,充分拌均匀。 播种。 平菇播种时期以玉米拔节至小喇叭口期为宜。 即 7 月中、下旬。 播种前 12 天在玉米大行间挖 40 厘米宽、20 厘米深的菇畦,种一行留一行走道,每 1 平方米用 20 公斤棉籽壳。 用分层接种和加在表层用种的方式播种,用种量为干棉籽壳的 10%15%。 播种前先在畦内浇透水,待水渗完后在菇畦内均匀撒入少量熟石灰消毒,将配制好的培养料和菌种块(直 3、径 1 厘米左右)分层播入畦内:即第 1、3、5 层为菌种,分别占用种量的 20%、35%和 45%,第 2、4 层为培养料。 播种时培养料要压实,菌种块要撒均匀,最后盖上一层地膜,并用 10厘米厚的湿土将地膜全部盖住,以保待水分。 田间管理与采收。 平菇播种后 10 天左右,注意观察菌丝生长情况。 隔 20 天左右待菌丝长满后(培养料变白),把表土、地膜扒掉,经过 23 天当小菇蕾长至直径 米时,可早、晚各喷一次水,严重干旱时可适当增加喷水次数,从小菇蕾出现到第一次采收约需 45 天,第一茬占总产量的 40%以上。 采完第一茬后及时清理畦面,铲除死菇,加强田间管理,并经常观察培养料有无污染现象,若发现 4、杂菌污染要及时用无菌小刀将污染块全部割除,并用 10%的石灰水消毒。 再隔 34 天又会出现菇蕾,重复以上管理措施,到玉米收割时平菇可采收 34 茬,这期间若遇上雨天可加盖农膜。 3、效益间作玉米行间的平菇平均亩产 2000 余公斤。 又由于平菇培养料在转化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增加了玉米的光合作用,使玉米生长壮实不早衰,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因此,间作区玉米亩产 612 公斤,非间作区玉米亩产 578公斤,亩增产 34 公斤(上)。 采完平菇后的废菌糠连同大量菌丝体在秋种前一起翻入土壤中,使土壤疏松,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了土壤各种养分的含量。 第二年取土化验结果,土壤容重减少 ,含水量增加 有机质提高 全氮提高 速效氮提高 效钾提高 162良了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了土壤各种养分的含量。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