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以上过程体现的换元的数学方法,这些表达式把同名的三角函数的和或者差化为三角函 数的乘积,统称 和差化积公式 ,对于这些结论也不必加以记忆和运用. 例题讲解: 例 1 运用三角函数变换证明: tan2= sin1+ cos= 1- cossin . 证明: tan2=sin2 cos2=2sin222sin2cos2= 1- cossin .
最好。 60 页情景图。 师:瞧,老师这里有 一些豆荚,请大家仔细观察,一共有几个豆荚。 每个豆荚中有几颗豆子。 一共有多少颗豆子。 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书 60 页表格。 (先指导学生看懂表格,再填写) ,说说为什么 1 下面填 6, 2下面填 12...... ,探究口诀。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乘法口诀吗。 学生自主探究,编出口诀。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1 6=6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长方体有 6 个面、 8个顶点、 12 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 6个面、 8个顶点、 12条棱, 6个面都相等和 12条棱相等。 )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 1
、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策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三 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提的问题要有严谨、简洁性。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严谨、简洁。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生思维的方向。 如:我在教学“ 9 加几” 中,在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总结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有哪些方法算 9 加几。 ”结果有学生回答:“有”,这个答案偏离了我的预设,究其原因
朋友 ”地参与到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去,从而使他们能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2.教学过程中的学生 “错误 ”解答与 “正确 ”解答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回答的问题往往令你大为恼怒,明明讲得很清楚的内容,居然还是出了错误。 这时教师如果能顺着学生的错误去进行逻辑反问,也许既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又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逻辑思维能力的具大力量。 例如:当学生在计算: 3247。 1/
了这项作业。 三、探究性作业 —— 开拓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 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 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x+ 4=32 C、 x- 8=32 D、 x+ 4=32- 4 一张长 24厘米,宽 18厘米的长方形纸,要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没有剩余。 最少可以分成( )。 A、 12个 B、 15个 C、 9个 D、 6个 客厅长 ,宽 ,选用边长 ( )分米的方砖铺地不需要切割。 A、 4 B、 5 C、 6 D、 8 在 a7 中 ,a是非 0自然数 ,当 a=6时 , a7 是 ( )。 A
16-8= 三.加减混合 :( 2 8=16 分) 9+6-5= 5 +9-8= 6+8-7= 8+5-9= 12-8+9= 11-9+6= 15-9+8= 12-8+7= - + - + -
以后我们看到这样的一捆小棒,不用一根根地数,就知道一捆有 10 根,就是 1个十。 “十几”。 ( 1)实践操作,初步体会。 师:老师买铅笔的时候,有一个家长带着小朋友也过来买铅笔了,她们要买 12枝铅笔。 想一想,老板会怎么拿给他。 师:这次谁愿意当小老板,来拿呢。 这么多小朋友都愿意,那我们用小棒代替铅笔,在你的桌上摆出来,不过老师有个要求,比比谁摆的能让人一眼看出是 12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