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大树妈妈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 呵,多美的黄叶啊。 (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 (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 朗读表现。 (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
就听不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6小题 ,每题 3分 ,共 18分) ,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 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传播是能量传播 发声的是( ) ,一行白鹭上青天 ,忽闻岸上踏歌声 ,轻舟已过万重山 ,花落知多少 A D 3.( 2020
的。 动画: 声波的形成 声波的传播与水波的传播相似 视频:水波 声传播的快慢用 声速 描述。 它的大小等于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4. 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 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应用 —— 测量距离)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 ) 空气( 15℃ ) 340 海水( 25 ℃ ) 1531 空气( 25℃ ) 346 铜(棒) 3750 软木( 25℃
( √ ) 我们不能制造声音。 ( ) 人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 ) 三、选择(把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 8 分,每 小题 2 分)。 下面物体传声效果最好的是( A )。 A 铝箔 B 木尺 C 棉线 D 尼龙线 用打击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 B )。 A 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B 水面产生水波 C 无法判断 人体能感受振动的器官是( C )。 A 眼 B 鼻 C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 )、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 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开始,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事先准备的声音材料,让学生做“听 一听,猜一猜”的游戏,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在水槽里盛约 2/3 的清水, 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
点明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倾诉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歌声、笑声、音乐声描绘着 人们的欢乐;还有鸟叫、虫鸣„„不绝于耳,构成一个奇妙的王国。 ” 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 创设了声音这么一个情景, 为新课教学创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 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兴趣。 接着教师谈话:“
找更多解决问题的答案。 )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实验情况。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找到帮助声音传播的东西了。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不可以得出结论了。 声音恩能够在哪些物质中传播。 (学生不能通过实验或描述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情况下)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做实验、探究、并跟同伴交流又获得了新知识, 知道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体与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
念,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请你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检测学生对声音强弱的认识以及前概念,此处学生有可能把声音的强弱与高低混合起来】 板书:声音强(大、重、响) 弱(小、轻) 【声音的 强弱作为铺垫,本节课主要研究声音的高低变化,因此这部分占用时间不能多】 二、声音的高低 (一)对声音高低的认识 ( 3 分钟) 提问: 声音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
察钢尺、橡皮筋、鼓的发声过程。 请看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仔细观察钢尺 、橡皮筋、鼓的发声过程。 到的现象。 :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物体在发声时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出示实验记录单 2,学生继续实验,完成后把材料放回原位。 记录单 2: 观察 钢尺、 橡皮筋 、鼓的发声过程 钢尺 橡皮筋 鼓 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