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
2、升。 这对林蛙越冬构成严重威胁。 人工养殖林蛙必须在提高林蛙越冬存活率上下功夫。 首先,要做好林蛙越冬前的准备工作。 如新建越冬池。 利用水库、塘坝越冬的,要尽量铲除淤泥和杂草,以减少有机耗氧。 其次,要满足林蛙越冬期对溶解氧的需要。 水中溶解氧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二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但水面冰封后,产生氧气量不大,越冬期林蛙易缺氧窒息而死。
2、种越冬方法比较安全,即使特别寒冷的天气林蛙都可安全越冬。 2、林蛙的抱对产卵第二年春天,(3 月底 4月初,各地区并不相同),气温升至10左右时林蛙即从冬眠中复苏,开始鸣叫。 这时要将林蛙从越冬池中取出,按雌雄比例 11 放置于产卵池中抱对产卵。 产卵池水深 15度为30对/米 2,产卵池中要设置隐蔽物,池底要求平坦、无污泥。 产卵高峰期为凌晨 4天一般不产卵。 3、卵的孵化蛙卵产出后
2、须建在周围有大面积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地方,而不能建在纯针叶林,尤其是大面积落叶松附近。 场内应有宽 1,水深30米的小溪,全年水量充足,且有几处深水以满足林蛙的越冬需要。 (2)繁殖场由一些规格和用途不同的水池组成,其中包括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和变态池,变态池要建在放养场附近,以便蝌蚪完成变态后能立即转入森林中。 产卵池面积以每个 20方厘米为宜,矩形。 一般设在上游水渠附近。 孵化池以
2、。 汪清林业局养殖户在实际生产中,采用集中管理、同时孵化的办法,效果较理想,值得一试。 做法如下:在仓库(东北叫仓房)中,掘一深坑(长、宽、深度灵活掌握),用不漏气的塑料薄膜平铺在里面,将每天所收集的卵团集中到这里,灌水,水深以浸没卵团为宜,坑上覆盖不透光的物品,如麻袋等。 之所以选在仓库里,是因为仓库不透光,而且温度适宜。 只要不见阳光,这些卵团可保存长达十几天,等到数量攒足时
2、肴,适合于各类人群。 食用方法:先将活蛙放入 6070的热水中,将林蛙烫死后立即捞出,然后。 用剪刀剪开腹部皮肉,摘除胃肠洗净后即可烹任,或者把烫死的林蛙洗净后直接烹任,保持林蛙形体完整,待食用时再摘除胃肠,如“清炖哈士蟆”、“红烧哈士蟆”。 还可将林蛙制成五香蛙肉罐头、清蒸蛙肉罐头、林蛙肉肉松等风味食品。 取油后的林蛙干蛋白质和钙磷含量都很高,干蛙肉中含蛋白质 79,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2、级佳肴,适合于各类人群。 食用方法:先将活蛙放入6070的热水中,将林蛙烫死后立即捞出,然后。 用剪刀剪开腹部皮肉,摘除胃肠洗净后即可烹任,或者把烫死的林蛙洗净后直接烹任,保持林蛙形体完整,待食用时再摘除胃肠,如“清炖哈士蟆”、“红烧哈士蟆”。 还可将林蛙制成五香蛙肉罐头、清蒸蛙肉罐头、林蛙肉肉松等风味食品。 取油后的林蛙干蛋白质和钙磷含量都很高,干蛙肉中含蛋白质 79,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2、 厘米,水浅处约10 厘米,通过不同的水深来调节水温。 一般建池规格是 4 米6 米。 池埂一般下宽上窄,底宽约 50 厘米,埂面宽约 30 厘米。 出入水口都设在一侧,出水口处要设铁丝网,以防蝌蚪外逃。 根据需要可修建多个孵化池,其参照标准是:每 100 平方米孵化池可孵化出 50 万只蝌蚪。 养与变态池是蝌蚪生长直至变态的场所。 其池型规格一般为 4 米5 米,水深 3040 厘米
2、一)孵化池的设置孵化池与蝌蚪饲养池可以合一使用。 孵化池按每平方米投放 10 个卵团安排,蝌蚪饲养池以每平方米放养 2000 只计算。 孵化池规格 2 米 ,饲养池 4 米。 做池方法是:在地面上下挖 30 厘米深,池底清平,向着排水口方向微倾,池四周在地面以上筑土埂,埂高 2030 厘米,埂底宽 50 厘米,埂顶宽 30 厘米,池埂内侧修出缓坡,以利变态后的幼蛙上岸陆栖。 池挖好后
2、,7 天施用一次;用优碘 510毒 1015 天一次。 蝌蚪期不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蝌蚪发病后要及时换水,清除病死蝌蚪,防止病菌蔓延。 并在每 1 千克饲料中加胃散片或酵母片 1 片,痢特灵 1 片,研成细末,混合喂给。 幼蛙和成蛙胃肠炎的防治:加强饲养场的环境卫生管理,每年 6 月下旬8 月下旬是胃肠炎的高发期,用 毒净 5001000 倍,优碘 1000 倍消毒,交替使用,每 710
2、封闭的场地内,可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最好再围成若干个养殖圈,以便于管理。 每个养殖圈可圈成 100 平方米,在养殖圈的中央开挖一个 20 平方米的水池,水位保持 3040池作为孵化池、蝌蚪池和变态池共用,水池的四周做成斜坡,以便变态后的幼蛙能顺利上岸;水池的进、出水要畅通,以便蝌蚪期内调节水质;整个水池应铺上塑料薄膜,待蝌蚪稍大时,可抽去薄膜。 越冬池可在封闭的场地内根据具体情况另行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