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
2、法,开放出、入水口,不断灌入新水,排除废水。 在孵化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天气的变化,尤其是要防止寒流的侵袭。 一般夜间和阴雨天应适当加厚水泥,晴天宜浅灌。 当遇到降温时,可加深水层,防止结冰,或采用人工办法在夜间不断破碎冰层,保护卵团。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 在蝌蚪孵出之前,要进行人工疏散转移,即是把行将孵出的林蛙卵团转移到蝌蚪饲养池。 优点是能有效防止寒流侵袭
2、四肢。 有的蛙足溃烂,随之趾和指烂掉;有的鼻孔前方吻部皮肤也发生溃烂。 病蛙常潜居荫暗处,严重者拒食,镜检病蛙内脏器官未见异常现象,经临床症状检查,诊断为中国林蛙烂皮病。 (三)防治方法 1圈养林蛙夏季饲养期每 15 天用 000000 高锰酸钾或12/1000000 漂白粉消毒蛙圈一次。 2黄粉虫饲养场所,每 15 天用12/1000000 漂白粉喷雾消毒一次,避免林蛙吃到带菌虫体。 2每
2、丝,从下颌处向上颌处或眼部穿刺。 穿串还要按蛙的个体大小分类,即二年生、三年生、四年生以上分别穿串,以便于干燥时分别处理。 干燥干燥方法有自然干燥法和机械干燥法。 自然干燥法又分为日晒法和室内干燥法。 根据条件选定干操方法,确定场所,将蛙串系在事先固定的木棍上或钉子等处,在将串与串之脚的距离和蛙与蛙之间距离摆开,让蛙体各部与空气接触,加快干燥速度。 日晒法是将蛙串放在阳光下晒干。
2、用是在捕蛙道上进行捕蛙,只有清除杂草等物,才能观察到下山的蛙,并将其捕捉。 林蛙下山入河时遇到塑料墙的阻拦,便停留在塑料墙下面,企图越过墙进入河流。 几次跳跃过不去,便停留在塑料墙下,捕蛙时手持电筒等照明用具和装蛙工具,沿塑料墙往返捕捉。 林蛙遇见光的刺激,便立即在原地静止不动,伸手即可捉住,只有极少数蛙在光照下仍能跳跃。 利用塑料墙阻拦捕捉,天亮之后就重新返回森林无法捕捉。
2、保持平坦,且池底上游向下游方向应依次渐低,以防水位变化时把蝌蚪搁浅在不平的水洼中干死。 据笔者观察,仅干死在 1个脚印中的蝌蚪少则有几十只,多则达数百只,因此,管理人员应随时平整池底周边留下的脚印。 2放养密度要合理根据蝌蚪的日龄,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蛙卵孵化时宜放入 56 团/平方米,孵化成蝌蚪后要疏散,15 日龄前放养密度为 3000只/平方米,1525 日龄为2000只/平方米,25
2、或林蛙蝌蚪。 繁殖、饲养、越冬池的消毒方法如下:1、干池消毒:、带水消毒:(水深 1 米)3、饲用工具可用 5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进行消毒。 B、生石灰(氧化钙)生石灰的性状为白色或灰白色的硬块,生石灰与水混合时生成碱性的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以此杀灭病原体。 并可以中和池中淤泥内的各种有机酸,改变水质,同时钙离子又能给水生植物提供大量的营养元素。 繁殖、饲养、越冬池的消毒方法如下:1
森林使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工业的发展使水环境受到污染,严重破坏了中国林蛙的生活环境,导致分布区缩小,数量减少,现林蛙已被国家环 保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关于濒危物种的标准,中国林蛙被列为易危物种。 二、中国林蛙的生态养殖模式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所经多年的研究与探讨,成功地推出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其中最成功
的最佳进补良药,从古到今林蛙油出口世界各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捕捉野生林蛙的人越来越多,同时广泛用于医药和保健品制造的林蛙油(田鸡油)越来越缺乏,价 7 格也非常昂贵(俗有软黄金之称),但是中国林蛙对其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而适宜其生长森林生态环境又逐渐减少,加之人为滥捕滥杀,至使林蛙的资源日趋枯竭,一直呈供不应求局面。 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如水源不足
,自然风光独特。 域内工业经济发达,以林业和水能发电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齐全。 红石镇 1995 年被省政府批准为 “十强镇” 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并于 2020 年 2 月被吉林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小城市试点单位。 2020 年度被国家六部委评为全国重点镇。 4 2020 年以 白山湖 和红石湖为主体 ,成功申报并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辖区公铁交通方便, 地域优势明显。 五 、养殖技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