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
2、木层分为亚乔本灌木、低矮灌木 2 种草本层大部分由宿根植物构成枯枝落叶层指未腐烂的地表最上层地面覆盖有机物腐殖质层由腐烂的动植物残体构成。 森林条件由地理位置、气候、山脉、地形、植物体系的组成所决定的,所以,森林条件的选择是决定养蛙成败的关键因素,它关系到林蛙适生的气候条件、食物链结构状况、繁殖数量、生存和生长的空间等。 选择林蛙养殖场地条件从间接经验考虑
2、取药液,按每只 200重的病蛙注射药液 2 毫升的用量,均能达到目的。 中国林蛙气泡病的防治主要是由于水中溶解的气体过饱和,因为阳光强烈照射,使池内水温增高,池中的水生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使水中溶解的氧气达到饱和状态。 这些过饱和的溶解气体很不稳定,在有固体特质存在时,即以气泡形式从水迟或不足,使蝌蚪不停地游动,四处觅食,水中气泡就会不断吸入体同内和粘附在蝌蚪体上及鳍上
2、。 有的蛙足溃烂,随之趾和指烂掉;有的鼻孔前方吻部皮肤也发生溃烂。 病蛙常潜居荫暗处,严重者拒食,镜检病蛙内脏器官未见异常现象,经临床症状检查,诊断为中国林蛙烂皮病。 (三)防治方法 1圈养林蛙夏季饲养期每 15天用 000000高锰酸钾或 12/1000000漂白粉消毒蛙圈一次。 2黄粉虫饲养场所,每 15天用 12/1000000漂白粉喷雾消毒一次,避免林蛙吃到带菌虫体。 2每
2、技术监督局审批,将地方标准升为国家标准。 蛤士蟆油软胶囊、生物抗菌剂已通过吉林省经贸委和科委组织的新产品及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哈士蟆油软胶囊的生物技术获吉林省 2001 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 哈士蟆油软胶囊及制备方法获得专利受理,申请号为:物抗菌剂及其植被方法专利获得专利证书,证书号为:、市场前景:由于林蛙产品生产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加上养殖成本高等因素
2、,加上捕蛙方法和工具适当,在一两个晚上,可捕获一半以上数量的林蛙。 这样集中捕捞,速度快,省工省时,降低生产成本。 对林蛙集中入河期的判断,可以从日期、气象、物候三个方面进行判断林蛙集中入河的日期,吉林省林蛙首次集中入河时间是在 9 月中下旬。 一般 9 月中旬,林蛙大都从山上转移到沟谷的小溪边,在 9 月末到 10 月初才完全进入水中。 林蛙集中入河的气候条件,降雨是林蛙下山入河的首要条件
2、中疏散转移,以后随蝌蚪日龄增大,每平方米水面放养数量应逐渐减少。 3 预防天敌进入林中之前,蝌蚪的天敌主要是禽、蛇、鼠,禽类以野鸭为主,这个时期应看护好孵化池,将池边蛇、鼠洞堵塞,并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消灭蛇、鼠,驱赶野鸭。 4 病害防治红腿病是林蛙的主要病害。 如果发现幼蛙患有红腿病时,将染病林蛙捞出,单放进一个池中,将池水配制成 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 24 小时
2、地 的密度建场。 在封闭的场地内,可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最好再围成若干个养殖圈,以便于管理。 每个养殖圈可圈成 100 平方米,在养殖圈的中央开挖一个 20 平方米的水池,水位保持 3040池作为孵化池、蝌蚪池和变态池共用,水池的四周做成斜坡,以便变态后的幼蛙能顺利上岸;水池的进、出水要畅通,以便蝌蚪期内调节水质;整个水池应铺上塑料薄膜,待蝌蚪稍大时,可抽去薄膜。
2、一)孵化池的设置孵化池与蝌蚪饲养池可以合一使用。 孵化池按每平方米投放 10 个卵团安排,蝌蚪饲养池以每平方米放养 2000 只计算。 孵化池规格 2 米,饲养池 4 米。 做池方法是:在地面上下挖 30 厘米深,池底清平,向着排水口方向微倾,池四周在地面以上筑土埂,埂高 2030 厘米,埂底宽50 厘米,埂顶宽 30 厘米,池埂内侧修出缓坡,以利变态后的幼蛙上岸陆栖。 池挖好后
2、节等操作方便。 6、可立体经营由于温室大棚特殊的环境条件,可实行立体经营:室内水中放养林蛙,陆地种植蔬菜、花卉,空中可架起秧盘或土壤箱栽培芽苗菜类或名贵中药材等。 7、林蛙产品可越季上市由于温室大棚养殖可全年生产,不受自然季节的限制,其产品可在淡季作到均衡上市,既可调节市场,又可获得较高的利润。 但温室大棚养殖林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一次性投资较大,要求养殖者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2、用麻袋等防寒物加以包裹,以防形成“红油”。 若已受冻,运回室内应立即用热水烫死,不让其苏醒,这样血液不能在输卵管上大量流出,就不能形成红油。 2采收林蛙油的采收方法分为干制法和鲜制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干制法,此法所剥的油能成团,且油质好,深受客商欢迎。 现仅介绍林蛙油的干制采收技术。 后进行穿串。 用 12号铁丝或同样直径的细麻绳,从林蛙的双眼穿过,不能偏离偏斜双眼。 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