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
2、提高林蛙越冬期存活率,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病规律,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是林蛙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方冬天漫长而寒冷,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北方山区中国林蛙越冬以水域为主。 中国林蛙属变温性动物,它的体温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作为没有调节体温及保温机制的林蛙,在气温下降至 10以下时就不能摄取食物,再低温时就要进入冬眠。 越冬期间,冬眠的林蛙新陈代谢达到最低限度,甚至处于麻痹状态
2、这种过熟的卵子和卵胶膜浓缩成团,不能分散,难以产出,即使产出后卵团不易吸水膨大,很难受精。 于林蛙子宫疾病造成难产现象发生或是林蛙感染其它疾病,如林蛙出现红腿病、出血症等可使林蛙难产。 达到性成熟的二龄林蛙发生难产的比率多,三、四龄的林蛙难产率较低。 选择种蛙时,要选择 34 龄、体为黑褐色、健康、个体大的做种蛙,这样能减少雌蛙难产发生。 产卵期注意调节好产卵池的水深与水温,水深520
2、动并不减少,这势必导致蝌蚪体质下降,此时一旦病原体侵入,则会造成蝌蚪发病,大量死亡。 水质也与蝌蚪疾病发生关系密切。 水质过肥,易造成水质败坏,为病原体大量繁殖创造条件,使蝌蚪感染疾病;水过清,则为霉菌繁殖创造了条件,容易引起霉菌类疾病。 水中含有过量的磷、氮、一些重金属离子及水体不适宜的酸碱度也常会影响蝌蚪正常生长。 池底有机质过多会产生沼气,常会引起蝌蚪大批死亡。
2、何提高林蛙越冬期存活率,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病规律,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是林蛙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方冬天漫长而寒冷,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北方山区中国林蛙越冬以水域为主。 中国林蛙属变温性动物,它的体温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作为没有调节体温及保温机制的林蛙,在气温下降至 10以下时就不能摄取食物,再低温时就要进入冬眠。 越冬期间,冬眠的林蛙新陈代谢达到最低限度,甚至处于麻痹状态
2、这种过熟的卵子和卵胶膜浓缩成团,不能分散,难以产出,即使产出后卵团不易吸水膨大,很难受精。 于林蛙子宫疾病造成难产现象发生或是林蛙感染其它疾病,如林蛙出现红腿病、出血症等可使林蛙难产。 达到性成熟的二龄林蛙发生难产的比率多,三、四龄的林蛙难产率较低。 选择种蛙时,要选择 34 龄、体为黑褐色、健康、个体大的做种蛙,这样能减少雌蛙难产发生。 产卵期注意调节好产卵池的水深与水温,水深
2、确定了中国林蛙人工养殖蝌蚪期的饲料配比。 上述研究结果为在南方进行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l 药用价值哈士蟆油即雌性林蛙的输卵管,是名贵的中药材,尤其是中国林蛙和黑龙江林蛙,其体大,含油量高。 哈士蟆油的蛋白质含量为 76,其中含有 20 余种氨基酸,其次为脂肪和糖类。 另外还有多种矿物质:钙 575、磷 0铁 1465、钾 1652、钠 356;富含维生素 A、B、C
2、有“人”字形黑色斑纹。 雌蛙腹面成黄白色夹杂橙红色斑纹。 雄蛙腹部为灰白色带褐斑,咽侧下有 1 对内声囊,且前肢粗壮,拇指内侧有发达的婚垫,四肢背面有黑横纹。 中国林蛙 1 年的生活周期可分为繁殖期、陆期生活期和冬眠期 3 个阶段。 繁殖期从 4 月上旬到 5 月中旬。 陆期生活从 5 月中旬到 9 月末 10 月初,广泛分布于林下的枯枝落叶层,空气湿润的半山腰。 冬眠期从 9
2、条半米宽的步道,以利喂虫、喷水、观察蛙的活动情况。 这种全封闭式网棚,成本低,结实耐用,防敌效果好。 建一个 100 平方米的网棚仅用 500 多元。 可养幼蛙 5 万多只。 棚内 1/3 部分建饲养池,供成蛙产卵、蝌蚪饲养之用,池深4050 厘米,池底铺塑料布防渗,进出水口设防逃纱网,池两边空闲地为小蛙变态后登陆地生活场地,可任其自然生长杂草。 饲养池放满水,让种蛙在池中抱对产卵。 卵在
2、体消化吸收,适合各种年龄的人,特别食体弱多病者及老人食用,具有很高的食补价值。 经烹调能释放出大量的肌溶蛋白及氨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因而味道香浓。 中国林蛙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明、清两代已成为贡品,被列为宫廷“八珍”(参、翅、骨、肚、蒿、掌、蟆、筋),“四大山珍”(熊掌、哈什蟆、飞龙、猴头)和“东北新三宝”(哈什蟆、红景天、不老草)之列。 中国林蛙是长白山脉野生人参的活人参。
2、。 这对林蛙越冬构成严重威胁。 人工养殖林蛙必须在提高林蛙越冬存活率上下功夫。 首先,要做好林蛙越冬前的准备工作。 如新建越冬池。 利用水库、塘坝越冬的,要尽量铲除淤泥和杂草,以减少有机耗氧。 其次,要满足林蛙越冬期对溶解氧的需要。 水中溶解氧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二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但水面冰封后,产生氧气量不大,越冬期林蛙易缺氧窒息而死。 最好选择活水越冬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