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 1eV= 1019J。 八、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NA= 1023mol1;分子直径数量级 1010米 子直径 d= 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 (m3),S:油膜表面积 (m2)}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1)rr0, f 引 f 斥, F 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2)r= r0, f 引= f 斥, F 分子力= 0, E
20( ) 0t t s? ?? ?,说明在 0tt? 时刻,二者距离有 最大值△s,求出方程等零的解 t 即可得到相遇时间(刹车问题这 里经常会出错)。 1/2a 20( ) 0tt??,说明在 0tt? 时刻刚好相遇一次。 数学方法相对来讲可以解决一大部分问题,但是物理思想比较少,如果一味的套用就容易出错。 就比如上面的那道例题。 推荐使用物理思想解题,别一味的套公式。 把草图画出来
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对比两个小球的运动。 但这一实验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是物体运动时间很短, 运动不易观察,如物体从离地 1m 的高度平抛,所用的时间只有 ,所以做这个实验时都是让学生听小球落地的声音,来判断两个小球是否同时落地,由于小球落地后还要反复弹跳,声音较杂,不容易分辨。 用数码相机录下做对比实验,利用分帧软件 (如 Premiere、 等 )将视频分成每隔一定时间的图片,再利用
弹力数值是视重, mg乘积是实重; 超重失重是视重,其中不变是实重; 加速上升是超重,减速下降也超重, 加速下降是失重,减速上升也失重, 失重状态有特例,完全失重视重零。 牛顿第二定律 F 等于 ma, 叫做牛顿二定律, 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受的力。 合力与 a 同方向,速度变量定 a向, 12 a 变小则 v 可大 ,因为 a 与 v同向; a 变大则 v 可小,因为 a与 v反向。
1.波面(波阵面):振动状 态总是相同的点的集合;波线:与波面垂直的那些线。 2.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迹就是新的波面; 3.( 1)互不干扰原理; ( 2)叠加原理。 反射、折射、干涉: Δx = kλ 处,振动加强; Δx =( 2k + 1) λ/2 处,振动减弱。 ( 3)衍射(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4.波的干涉:(
2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总结 {纯手工整理 !保证全保证质量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总结 {纯手工整理 !保证全保证质量 !}第 1 页 共 15 页 第 1 页 共 15 页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总结 文科 第一份 伟 有两份第一份公式 ,第二份详细 ) 一、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 平均速度 V平 △x/ △ 定义式 汪刷捡勒歇缀牵狙阶旋戳
关。 普通电场场强 点电荷周围电场场强 匀强电场场强 公式 E=F/q E=U/d 方向 与正电荷受电场力方向相同 与负电荷受电场力方向相反 沿半径方 向背离 +Q 沿半径方向指向 — Q 由“ +Q”指向 “ — Q” 大小 电场线越密,场强越大 各处场强一样大 电场线:形象描述场强大小与方向的线,实际上不存在。 疏密表示场强大小,切线方向表示场强方向。 一率从“ +Q”指向“ — Q”。
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不论是哪一种方法,教学中师生都是学习的参与者与合作者,教师与学生面对都是同样的知识载体 —— 课本 、 实验器材与物理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习的参与者 、 组织者 、 引导者 、 调控者 、 合作者 、 促进者,利用情境 、 协作 、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 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 合作者 、
F=BIL 式中 F,B,I 要两两垂直 F=BILsin 4 内部材料 妥善保管 物理公式 4 洛仑兹力 F=Bqv v,B 方向垂直 (正电荷运动方向 ) T=2mBq r=mvBq BS 式中 B, S 垂直 十. 电磁学 E=nt E=BLv (式中 L, v与 B两两垂直, L 为有效长度) 绕一端以角速度 w 匀速转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时 E=BLv 中 =
(为什么 ) N5 对 6= FMm(m 为第 6 个以后的质量 ) 第 12 对 13 的作用力 N12 对 13= Fnm12)m(n ◆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 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 ) 研究物体 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 ,并且经常出现临界状态。 (圆周运动实例 ) ① 火车转弯 ② 汽车过拱桥、凹桥 3 ③ 飞机做俯冲运动时,飞行员对座位的压力。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