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内容摘要:

苦,禁不住悲叹:“怎生得黑。 ”请特别注意,上片“晚来风急”一句,说明这时已近傍晚,词人苦苦等待,尚且不得天黑,分分秒秒如此地难以捱过,一月如何。 一生如何。 如此景况,怎么能拖延到死。 一个“黑”字暗示词人苦难无边,好似陷入了漆黑的深渊。 词人通过描写对时间的这种独特感受,让读者想象她极端孤苦的悲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到黄昏时分,又下起了绵绵细雨, 雨一点点,一滴滴打落在梧桐树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 [ 此三句通过描写雨打树叶的独特感受,让读者想象她处境的孤寂和内心的惨痛。 细雨“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我们从中可以想见李清照的居处是多么冷落凄清;而对于一个极度伤心的人来说,这点点滴滴的雨声仿佛不是滴落在树叶上,而且滴落心头,把词人的心滴得冰凉,把词人的心敲打得粉碎;而这点点滴滴的雨声联绵不断,就像这黄昏的天色没完没了,什么时候才能滴到天黑。 梧桐细雨,语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词写的是“三更雨”,李词写的是“黄昏”雨;温词用以写离愁之苦,而李词用来描写身世的孤苦;温词的雨在愁苦中滴到了天明,李词的雨则是在孤苦中滴到天黑;温词在愁苦中冀望亲人归回,李词则是在绝望中哀泣,所以更凄惨,更悲凉。 ]这次第 ① ,怎一个愁字了得 ②。 ( 这种种况味,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概括得了呢。 ① 次第:光景、状况。 ② 了得:包含得了。 ) [最后一句归结全词,蹊径独辟,含意深刻。 “次第”二字囊括上文,“怎一个愁字了得”抒写自己在此种困苦境况之下的心情。 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 愁如江如海,总之是极言其多。 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繁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而最妙处又在不说明于“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 而止,有“欲说还休”之势。 而这样急收,正可以激起读者回味深思:用一个“愁”字概括不了词人的处境和心情,那么应该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呢。 这让我们又回到了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凄清、凄凉、凄惨的处境和万分戚苦的心境啊,它凝聚的是亡国之痛、败家之哀、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轻描淡写的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呢。 还是梁启超说得好:“那种茕独恓 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期重要的代表作,词情凄清,跟早年写愁的作品如《醉花阴》等相比,风格显然不同。 在这首词里,作者着力地渲染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并反复诉说她内心极度的孤寂感,其中隐含着亡国败家丧夫和生活困苦、孤苦伶仃的巨大悲痛。 词的上片着重描写了词人在国家沦亡、家道衰败后的悲惨处境,“乍暖还寒”“雁过也”等句叙写词人家世的巨大变迁,这种变迁使她从官宦贵族之家一下跌入了贫苦饥饿的深渊,词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凄惨惨戚戚”,真实地描写了她当时极度艰难的处境和极度痛苦的心境。 词的下片着重描写词人孤苦伶仃、无依无助的凄凉和痛楚。 丈夫丧亡,朋友星散,无儿无女,加之年长色衰,无以为伴,终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词人孤身一人,在贫困和饥饿中挣扎,一分一秒都难以捱过,“独自守着窗儿,怎生得黑”,真实地描写了这种处境和心态。 这首词在我国词坛上影响极大,评价极高,下面列举两例: 1.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易安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 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后叠又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 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2.唐圭章《唐宋词简释》卷六:此首纯用赋体,写竟日愁情,满纸呜咽。 起下十四字叠字,总言心情之悲伤。 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 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以下分三层申言可伤之情景。 “乍暖”两句,言气候寒暖不定之可伤。 “三杯”两句,言晓风(有的版本是“晓来风急”)逼人之可伤。 “雁过 ”两句,言雁声入耳之可伤。 换头三句,仍是三层可伤之事。 “满地”两句,言懒摘黄花之可伤。 “守着”两句,言日长难黑之可伤。 “梧桐”两句,言雨滴梧桐之可伤。 末句,总束以上六层可伤之事。 特色鉴赏 《醉花阴》( 1)“人比黄花瘦”比喻巧妙。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秦观《水龙吟》)等等。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 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 2)烘云托月,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 再如“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 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 3)设问手法的运用。 明茅映在《词的》中说 :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 ”这话是很有见地的。 “莫道”一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内含无穷旨趣。 《声声慢》( 1)叠字的运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起头,字字含情,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铿锵悦耳,扣人心弦,把那冷落凄清中,哀愁缠绵、恍恍惚惚、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妇人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 2)讲求韵律美。 《声声慢》一般用平韵,李清照选押仄韵。 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 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 又用了不少齿音、舌音字。 因此创造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 3) 触景生情,层层深入。 女词人在道出悲戚之情后,眼前的一切景象都会使她产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念头。 “乍暖还寒时候”使她“最难将息”;“古杯两盏淡酒”敌不住“晚来风急”;“雁过也”勾起伤心往事的忆念;黄花“满地堆积”,好比自己容颜衰老,憔悴枯萎;独自“守着窗儿”,一分一秒难以捱到天黑;黄昏细雨,点点滴滴,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打在她那破碎的心上。 国亡家败孤苦无依的悲伤,通过这些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传递出来。 问题探究 愁, 是古人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有乡愁、离愁、情愁,有闺怨之愁,有羁旅之愁,有伤春之愁,有悲秋之愁,有伤时之愁,有忧世之愁,有文人落魄失意之愁,有君王败家丧国之愁,有英雄末路之愁,有秋士不遇之愁,有哀叹人生短暂之愁,有感叹时光易逝之愁。 总之,愁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抒发愁情似乎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