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2故都的秋word精品教案内容摘要:

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举一个例子,比如钟, 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 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孤独、痛苦。 悲凉。 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 之景。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思路,从散文的“形”和“神”两方面分析了文章整体内容,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个角度,为我们绘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下节课我们再具体鉴赏文章是怎样将景与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第二课时 一、由朗读课文,体会优美语句导入。 二、继续赏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3 — 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 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 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 ,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 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 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三、形散神聚,景人合一 —— 鉴赏 提问: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 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 (学生讨论 、发言并具体谈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