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6内容摘要:
(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 认识你自己 ” 二、“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异同: 同: ( 1)基本上是属于同一时代 ( 2)智者学派强调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苏格拉底提出 “ 认识你自己 ” ,都肯定了人的价值,否认绝对权威。 异: ( 1)智者学派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 2)苏格拉底则强调道德哲学,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正义和真理。 《 苏格拉底之死 》 “我们曾向克雷波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不要忘记付钱给他。 ” 罪名:不敬神和败坏青年 • 热爱知识,坚持真理,对后世的最大贡献,是他首先树立了教师的风范。 • 公道正直,坚持正确意见; • 对世俗成败不介于怀; • 虽然在受到不公正的死刑判决后也不肯违犯国家的法律而求生, • 勇敢殉道,为青年树立了守正不阿的楷模 你如何评价苏格拉底的这种做法。 (前 469399年) (前 551479年) 相同点: 出生的时代很接近; 容貌都谈不上好看 所处的时代也很相似; 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 强调道德的价值; 本身都未曾留下著作,其理论皆散见于学生的著作中 区别: 孔子侧重在社会方面; 苏格拉底 侧重在个人方面。 思想主张 ① 关注 人类社会 ; ②代表作: 《 理想国 》 ③ 认为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唯心) 意义:为 理性主义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 ① 关注 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②强调自然界中 人类是最高级 的 ③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 逻辑论证系统 亚里士多德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前 5前 4C 依据课文,归纳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者的主张,并比较他们的异同。 重 要 主 张 普罗泰格拉 苏格 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强调人的价值,提出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 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强求道德一律。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 “ 美德即知识 ” ; 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理想国”学说) 强调在整个。人教版历史必修3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6
相关推荐
死 罪名:不敬神和败坏青年 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 “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 ”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 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 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 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
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 “ 栖心释氏 ” 的生活。 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 “ 刘白 ”。 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 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 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我国中唐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今存 白居易诗近三千首 ,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 《
《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 中的解释: “ 离骚者,犹离忧也。 ” 离,是遭受的意思。 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 《 楚辞章句 ‧离骚经序 》 中的说法: “ 离,别也。 骚,愁也。 ” 将 “ 离骚 ” 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 《 离骚 》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司马相如(前 179— 前 117)字长卿,因慕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
探究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 美德即知识 ” 主张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 其目的是什么。 二、 “ 美德即知识 ” —— 苏格拉底 目的: 希望重建人们的 道德价值观 ,以挽救衰颓中 的城邦制度 公元前 5世纪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 “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 2)提出 “ 美德即知识 ” 的思想;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4)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二、 “
瓦(法) 背景 :产生于 19世纪中期 的法国。 资产阶级夺取 政权后, 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 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 因此他们要求真 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 特点 :强调艺术的 时代特点 ,直接描写当前的时 代风貌和斗争。 代表人物 : 米勒 (法 ) 列宾 (俄 ) 三 现实主义美术 《 播种者 》 此画描绘了一对青年夫妇赶赴田间劳作的图景
哪些问题。 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 有为 ” 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的 “ 有为 ” 包括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等,想一想以前所学内容有何表现。 而思想上的 “ 有为 ” 又有何表现呢。 董仲舒 生平 (前 179 ——前 104年)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内容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