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辉煌灿烂的文学2内容摘要:
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 “ 栖心释氏 ” 的生活。 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 “ 刘白 ”。 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 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 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我国中唐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今存 白居易诗近三千首 ,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 《 长恨歌 》 、 《 琵琶行 》 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杜牧 (公元 803852年 )具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古诗多反映这方面的内容。 如 《 感怀 》 从高祖、太宗说到安史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最后表达了自己的壮志,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他的咏史诗出语警拔,含意深远,委婉的讽刺耐人寻味,其中有些更带有史论色彩,有很高的成就, 《 泊秦淮 》 寄寓了声色误国的历史教训。 讽刺玄宗的 《 过华清宫三绝句 》 是代表作,其一: “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相传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派人乘驿马从四川、广东专程送到长安,据说曾为此跑死了许多马,这诗讽刺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 杜牧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除咏史外,抒情、写景,无不风格爽朗俊逸。 如 《 山行 》 :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这类诗都不以辞采取胜,却有一种风流俊爽之气蕴含其中,在晚唐独树一帜 ,出现“开元盛世”,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为什么说盛唐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二、宋词和元曲 ( 1)宋词繁荣的原因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 2)宋词繁荣的表现 ① 豪放派 ② 婉约派 ( 1)兴起与发展 ① 时间:宋代; ②内容 :包括杂剧和散曲。 ( 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 窦娥冤 》 郑光祖 《 倩女离魂 》 马致远 《 汉宫秋 》 白朴 《 梧桐雨 》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 号已斋(一作一斋)。 大都(今北京市)人。 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 约生于金末或。人教版历史必修3辉煌灿烂的文学2
相关推荐
《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 中的解释: “ 离骚者,犹离忧也。 ” 离,是遭受的意思。 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 《 楚辞章句 ‧离骚经序 》 中的说法: “ 离,别也。 骚,愁也。 ” 将 “ 离骚 ” 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 《 离骚 》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司马相如(前 179— 前 117)字长卿,因慕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
痛苦的向同伴诉说“王子负心的不幸”,决意一死了之,王子赶来表白请求宽恕。 在风狂雨猛的湖畔,奥杰塔告诉王子只有她作出自我牺牲才能打破咒语。 魔王露现猫头鹰的原形,与王子展开殊死搏斗。 奥杰塔和王子充满决心,不去求魔王的宽恕,一起跳入波涛汹涌的湖中。 他们双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怕的咒语终于被打破了。 正义战胜了邪恶,坚贞的爱情战胜了万恶的妖魔。 魔王失去了魔力死去了。 王子和公主相依相偎
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 和尊重,呈现 大众化 、多元化 的趋势。 思考:现代主义音乐怎样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变化 • 流行音乐中音响和话筒的运用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技术的发展。 • 二战前后爵士乐和摇滚乐的流行反映了信息时代青少年一代的情绪和追求。 • 70年代以来流行音乐的商业化、即时性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 当代音乐的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
死 罪名:不敬神和败坏青年 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 “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 ”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 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 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 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
(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 认识你自己 ” 二、“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异同: 同: ( 1)基本上是属于同一时代 ( 2)智者学派强调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苏格拉底提出 “ 认识你自己 ” ,都肯定了人的价值,否认绝对权威。 异: ( 1)智者学派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 2)苏格拉底则强调道德哲学
探究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 美德即知识 ” 主张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 其目的是什么。 二、 “ 美德即知识 ” —— 苏格拉底 目的: 希望重建人们的 道德价值观 ,以挽救衰颓中 的城邦制度 公元前 5世纪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 “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 2)提出 “ 美德即知识 ” 的思想;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4)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