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内容摘要:
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 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爱”“非攻”等主张有利于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 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地位的上升。 这段材料反映出庄子有什么样的性格。 鄙视富贵利禄 《庄子 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 友。 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 ” 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 哪料庄子 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 这凤凰展翅而起。 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 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 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 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这是多么的可 笑。 庄子仰头看着惠子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反映了庄子“齐物”的世界观,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没有区别。 有一天夜里,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 那蝴蝶翩翩飞舞遨游各处,愉快舒适的样子, 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是庄周。 醒来后,已分不 出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就摸摸自己挺挺 躺着的身躯,分明是庄周呀。 这使他很纳闷, 心想:究竟是我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 还是 蝴蝶做梦化为我庄周呢。 其实蝴蝶就是庄周, 庄周也就是蝴蝶呀。 这段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呢。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 惠施来到庄子家, 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呢。 惠施很不理 解,因而责备他说: “ 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身 体都累坏了。 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唱歌,不是太 过分了吗。 ” 庄子回答: “ 你这句话可就不对了。 你知道吗。 当我的 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不悲哀呢。 可是后来想了想,也就不悲哀了。 因为想当初我的妻子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 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而且连气息也没有。 后来恍惚间出现 了气息,由。岳麓版历史必修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
相关推荐
想 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礼教为主 异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尊王贱霸 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 07广东)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二、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墨子与墨家 关于墨的说法: 其一:受过墨刑的人,即面额刺字纹,抹以黑, 罚为工匠。 其二:是平民的通称
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 ——陈独秀 “ 德、赛两先生 ” 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 “ 一切黑暗 ”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陈独秀创办了 《 青年杂志 》 ,并在第一卷第一号上发表了 《 敬告青年 》 一文, 提出 “ 民主 ” 和 “ 科学 ” 的口号,他说: “
所学知识,指出鲁迅的小说 《 狂人日记 》《 孔乙已 》《 药 》《 阿 Q正传 》《 祝福 》 等分别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孔教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 “ 打倒孔家店 ” 的口号对不对。
是有其独创之处的。 ——杨宪邦主编 《 中国哲学通史 》 把“兼爱”的原则推广到人民生活上,墨翟主张“节用” 、“节葬”、“非乐”。 他认为“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 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 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 节用上 》 )。 这道理是不错的,去掉了浪费,财富就会增加一倍。 (墨子)反对“厚葬”、“久丧”,认为那样做“国家必贫,人民必寡
底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真理而奋斗。 —— 苏格拉底 返 回 返 回苏格拉底和他的两个弟子(绘画) 苏格拉底用谈话法进行教学 在向人传授知识时,苏格拉底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 他喜欢在大街上、市场里或朋友家的客厅里,以提问和交谈的方式,讨论各类问题。 苏格拉底的教学法: 诘问法 • 学生:苏格拉底
之为 “ 精神助产术 ”。 思想观点 ,无知即邪恶。 , 认识你自己。 主要贡献: ① 开创了希腊哲学新方向; ② 崇尚知识、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影响深远。 “人”在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和孔子的眼里有什么不同吗。 普罗塔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为人是无知的,必须终生追求善的知识和真理; 孔子强调人等级贵贱的差异。 普罗塔格拉和苏格拉底所说的人主要是指希腊城邦民主制下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