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6内容摘要:
是有其独创之处的。 ——杨宪邦主编 《 中国哲学通史 》 把“兼爱”的原则推广到人民生活上,墨翟主张“节用” 、“节葬”、“非乐”。 他认为“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 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 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 节用上 》 )。 这道理是不错的,去掉了浪费,财富就会增加一倍。 (墨子)反对“厚葬”、“久丧”,认为那样做“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 他特别指斥“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 节葬下 》 )的奴隶制的遗风。 他很有见地地指出:丧葬方式,有的民族用火葬,有的民族“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完全是“便其习而义其俗”( 《 节葬下 》 )的事,并不是什么“圣王之制”。 他认为听乐妨碍耕织。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对此三患,“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 《 非乐 》 )”,完全是无用的,并不能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 ——孙叔平 《 中国哲学史稿 》 墨子邮票 返 回 返 回庄子与道家 庄子 庄子故里(今河南商丘) 《 庄子 》 书影 《 庄子 》 书影 庄子言论和学者的评价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 庄子 齐物篇 》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粒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 庄子 秋水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恃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庄子 逍遥游 》 庄子虽当时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 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 》 司马迁 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征至怪于齐谐。 ——李白 李白 鲁迅 (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 《 汉文学史纲要 》 (庄子)不仅“晚周诸子莫能先”,秦汉以来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 ——郭沫若 《 庄子与鲁迅 》 郭沫若 返 回 返 回韩非与法家 韩非 今版 《 韩非子 》 书影 韩非思想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韩非子 扬权 》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 韩非子 定法 》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 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 韩非子 八经 》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返 回 返 回。岳麓版历史必修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6
相关推荐
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 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爱”“非攻”等主张有利于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 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地位的上升。 这段材料反映出庄子有什么样的性格。 鄙视富贵利禄
想 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礼教为主 异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尊王贱霸 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 07广东)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二、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墨子与墨家 关于墨的说法: 其一:受过墨刑的人,即面额刺字纹,抹以黑, 罚为工匠。 其二:是平民的通称
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 ——陈独秀 “ 德、赛两先生 ” 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 “ 一切黑暗 ”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陈独秀创办了 《 青年杂志 》 ,并在第一卷第一号上发表了 《 敬告青年 》 一文, 提出 “ 民主 ” 和 “ 科学 ” 的口号,他说: “
底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真理而奋斗。 —— 苏格拉底 返 回 返 回苏格拉底和他的两个弟子(绘画) 苏格拉底用谈话法进行教学 在向人传授知识时,苏格拉底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 他喜欢在大街上、市场里或朋友家的客厅里,以提问和交谈的方式,讨论各类问题。 苏格拉底的教学法: 诘问法 • 学生:苏格拉底
之为 “ 精神助产术 ”。 思想观点 ,无知即邪恶。 , 认识你自己。 主要贡献: ① 开创了希腊哲学新方向; ② 崇尚知识、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影响深远。 “人”在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和孔子的眼里有什么不同吗。 普罗塔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为人是无知的,必须终生追求善的知识和真理; 孔子强调人等级贵贱的差异。 普罗塔格拉和苏格拉底所说的人主要是指希腊城邦民主制下的公民
—— 苏格拉底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真理而奋斗。 —— 苏格拉底 返 回 返 回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 384— 前 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生于马其顿的斯塔吉茹斯,卒于希腊。 曾就学于雅典,学业精进,后来被马其顿国王腓力一世聘为太子亚历山大的教师。 数年后,他回雅典开办学校,边教学边著述。 他的著作丰富,内容广泛,大多已经散失,现存 47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