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歌鉴赏(苏教版选修)内容摘要:
2、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 )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 3、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 ,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 4、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我们应该承认,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 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 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说得很对。 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 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 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 6、库之邦。 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 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 7、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 、 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 ,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话又回到本诗开头两句上了。 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 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 ,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 8、惊天动地” ,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 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呢。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 ,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 ,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 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 、 “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歌鉴赏(苏教版选修)
相关推荐
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 父亲语重心长地说 —— “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 父亲愉快地 说 —— “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 父亲骄傲地说 ——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 父亲的话 母亲 —— 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爱父母、爱孩子
3、文,整体感知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一)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1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
2、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些年都会对读者成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一脉相承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B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
2、题。 在一次大型的优秀歌手颁奖晚会上,一位知名女歌手因不满评奖的结果,在台上扔下话筒,拒绝演唱,引起全场哗然。 请设想一下,下列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在这种场合会说出怎样的话。 晚会主持人充满歉意地对观众说:_一个小朋友不解地问妈妈:_一位歌迷对歌手这种表现失望地说:_一位知名的老歌唱家气愤地说:_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练习。 (03 年南京)丁香赋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