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内容摘要:

2、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C在学习上就应该不耻下问,有不懂的问题就主动问老师。 D大家认为他提出的 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地表示赞成。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删去后不影响句意 的一项是( C )(2 分)A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B我国的石 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这些桥的形式多样,有许多是 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D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5下面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2 分)一个人从呱呱落地便开始储蓄亲情。 这一储蓄会伴我们走过一生。 _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 3、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 ,借助它走出困境。 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 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 ABC D6名著阅读。 (4 分)A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着 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 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 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 B祥子的车卖了。 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 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瞌瞌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最新学习 5、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8你班想开展一次调查家乡古建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如果你是本次调查活动的负责人,请完成下列任务。 (8 分)(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 分)美丽家乡古建筑,精彩文化扬四方。 (2)请你为本次活动确定几种活动方式。 (至少写出三种)(3 分)实地考察、采访古建筑研究专家、查看家乡地方志、阅读介绍家乡古建筑的文章等。 (3)活动结束后,你将如何展示本次活动的成果。 (3 分)我将通过摄影展、撰写文章、编写小册子等方式展示这次活动的成果。 二、阅读理解(46 分)(一)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1 6、6 分)犹如柏林爱乐乐团拥有爱乐大厅,维也纳爱乐乐团拥有金色大厅一样,上海交响乐团这个拥有 135 年历史的“远东第一乐团” ,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厅。 这标志着上海交响乐团的发展跃上了新台阶。 历时 6 年即将建成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地处闹中取静的复兴中路,这儿原来是上海跳水池,为了与附近的历史风貌保护区相呼应,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以简朴的陶土作为外立面,建筑顶面配上了柔和舒展的曲面,让整个建筑从高处看像一本摊开的乐谱,与音乐厅之名自然贴合。 与外观的低调不同,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内部设计有许多亮眼的创意。 其中一大一小两个音乐厅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承担演出与录音的双重功能。 为了拓展功能,上海交响乐 7、团音乐厅内更是巧用空间,辟出了一条长达 80 米的音乐互动长廊,进行交响乐的普及教育。 一般来说,建造音乐厅, “看得见的”远远没有“听得见的”重要。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每一个设计都有严格的声学考量。 为了克服附近地铁 10 号线的震动干扰,一大一小两个音乐厅采用了隔振器技术,通过安装底部弹簧阻振器的方法,将它们建成上海首个全悬浮结构的建筑。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地处繁华地段,为了阻隔外部噪音,大小音乐厅的外墙都采用了双层墙设计,由两堵 25 厘米的墙与两堵墙中间 40 厘米的空心距离组成,90厘米厚度的双层墙可以有效隔绝外部声音。 在两个音乐厅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与声学设计师共同在电脑上进行 9、对乐团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对提升观众的音乐欣赏品位,对交响乐的推广和普及,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9第段加点词“低调”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张扬(简朴)。 (2 分)10第段中画线句的具体含义是说明在音乐厅的设计中,其声学考量和声学效果比音乐厅外观和格局更重要。 (3 分)11第段中,设计师们共同努力,反复进行多种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佳的声学效果。 (2 分)12音乐厅的内部设计有哪些亮眼的创意。 请分条概述。 (6 分)(1)为了实现演出与录音的双重功能,设计了大小两个音乐厅。 (2)为了拓展功能,巧用空间,辟出音乐互动长廊。 (3)为了克服地铁的震动干扰,采用隔振器技术,建成全悬浮结构建筑。 13第段举为谭盾 10、录制音乐的例子,对其作用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D )(3 分)A说明了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演奏水平非常高超。 B说明了上海交响乐团过去的音乐录制条件十分简陋。 C说明了音乐厅的建成对提升观 众的欣赏品位将产生积极影响。 D说明了音乐厅的建成对上海交响乐团未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15 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 ,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 11、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 12、得活泼,富有生趣。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 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 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 14、“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 17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年画、春联、剪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请选取一种,用生 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 (40 字以内)(3 分)示例: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 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 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三)“孔孔洞洞”话峄山(15 分)梁金惠峄山,山并不高(海拔高度 ),然有史则古;山也不大(周长 10 公里许),但有文则名,故称之为古老名山倒也实至名归。 峄山 15、的古在于山上的石头,它的石头形成于 25 亿年前太古代后期。 在漫长的外力地质作用条件下,岩石经受风化、剥蚀、崩塌、跌落,地质学上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花岗岩类岩石风化的术语叫“球状风化” ,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浑圆体,叫做漂砾。 这些形态各异的漂砾又层层叠叠、零零散散地堆积在原岩的表面,从地貌学的角度来讲,就形成了属于残积地貌的峄山形态景观。 而从人文学的角度来欣赏,留在半山亭门柱上的郑燮所作的楹联就表达得极为准确:“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冷冷泉。 ”如果游山从西路开始,第一次读到该楹联时尚不明其意,待游山结束,你才能从回味中体会出它的真实。 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的意蕴。 而它的孔洞是因浑圆状的极大漂砾相互抵 触在一起而留下的孔隙,满山遍野如禽如兽的怪石数不胜数,被人们美化为各种形象的名称,象形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 峄山的灵性不在单体的怪石上,而是因其层叠累加、千奇百怪地组合在一起, “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如全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 ,郑板桥说其“玲玲珑珑石”真是忒妥帖了。 那么要想在这怪石阵中走出一条路来,自然是困难重重。 尽管现在已经人工 修建了游山阶梯,但可以想象早先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幽径,状如羊肠,称之为“蜿蜿蜒蜒路” ,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