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护内容摘要:

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相关资料对某一环境问题进行判断、分析、推理的能力。 (1)统计图直观反映了洞庭湖逐渐萎缩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要从当地、上游两个视角加以分析,也要注意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2)注意区分生态和经济价值,然后一一列举即可。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对症下药,根据原因找对策,有的放矢。 笑对高考 第三关:技巧关 技 巧 精 讲 一、在我国不同区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具体见下表 二、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考 向 精 测 考 ,例甲图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乙表为近期我国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表。 甲图和乙表的关联性体现如丙图所示。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2020年 8月中国各省市贫困人口数排名 丙 (1)若此关联图发生在甲图中的 A处,则丙图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危害是 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农牧业生产受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若此关联图发生在甲图中的 B处,则丙图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 ________________。 水土流失 破坏植被、轮荒 (3)乙表中可能是由于生态环境较差引起贫困的是 ________;2020年 5月以来由于自然原因促使人口贫困数量突然增多的省份是 ________。 甘肃 四川 (4)甲图中 C处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 ________、 ________,它们的主要防治措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采育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地理区位的判读能力。 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相联系,贫困使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往往不顾及生态环境保护,对资源盲目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而生态环境恶化又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贫困,从而形成恶化循环。 由甲图中 A、 B、 C的位置可判断其所在地区,即 A为内蒙古高原东部, B为黄土高原区, C为横断山区,然后结合三地的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判断其生态环境问题。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丙图所示的含义。 课内基础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 读图完成 1~ 4题。 1. P地与 Q地相比, P地 ( ) ① 年大风日数少 ②年降水量多 ③年降雪日数少 ④沙尘暴日数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A 解析:本题组以宁夏中卫县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为情境,考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和治理。 第 1题, P位于贺兰山以东,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且距海较近,降水多于 Q地。 又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坡,年大风日数少,沙尘暴日数也少。 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 ① 截留水分 ②改变气候类型 ③削弱风力 ④改变植被类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解析: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截留水分、削减风力、固定流沙。 3. Q地植被破坏严重,许多沙丘活化,根据图中信息判断 Q地沙丘的移动方向是 (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A 解析:可根据图中沙丘的图例判断,流动沙丘的移动方向由缓坡一侧流向陡坡一侧,或是依据当地风向来确定。 4. P地是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农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荒漠化 B.土壤侵蚀 C.次生盐渍化 D.森林破坏 C 解析:在半干旱区,由于蒸发旺盛,长期引水灌溉易形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5.下列环保标志中,哪一个是绿色食品标志 ( )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世界主要环保标志的掌握情况。 其中 A图是中国节水标志, B图是绿色食品标志, C图是国际通用的循环再生标志, D图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 (2020浙江 )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 4℃ ~ 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完成 6~ 7题。 6.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 A.北半球热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