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内容摘要:

机构,它只是一种特定的、特殊的生活场景或者生活样式。 “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即时即刻地保持着生活的素材、样态,弥漫着生活气息,彰显着生活的色彩。 利用一些节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如在中秋里,布置学生写诗(略),在情人节的时候学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雨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 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于是就把舒婷的《致橡树》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一并串联起来,进行了一堂诚信、坚守、爱情教育课。 我说不仅是西方有情人节,我国古代早就有鹊桥相会日,西方用简单的玫瑰示爱,而古代中国则用高品味的语言来打动人心。 课堂里的日常事情固然是简洁和简约的,但这简洁和简约不等于简单和单调,更不等于机械和僵化。 生活世界远比课堂世界更为复杂、更加无序、更具有多样性和挑战性,生活的主流价值在于不断地激发人去求知、探索、发现和创造,生活的过程意味着人生智慧的不断探 险。 追求良好的生活最为需要的是人的各种智慧,因为只有智慧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困境、矛盾、复杂的境遇、事物的多样性和挑战性。 因此,生活对于智慧的诉求需要折射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意义的一个有机部分。 事实上,教育和教学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培养人的主体性生活经验与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的活动。 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知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只有这样的知识,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知识,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 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这样的知识,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相关,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的实现育人的功能。 四、 课堂有效性的主要指标 一、课堂有效性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 1.一堂好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 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以后所作出的最理性的概括。 由于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很难一下子转化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 体行为;加上原有经验体系 ——其中有些是教师通过较长的教学经历所积淀,有些是经过世代传承并不断强化所凝固 —— 对尚在建构之中、还非常稚嫩的新的经验体系的强大惯性冲击;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的心理作祟;再加上社会上严重的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对教师的影响,使我们本应该圣洁无比的教育领地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作秀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公开教学和举行“评优课”的时候。 这些虚假作秀的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是使人们 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破坏了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来自课改第一线的最强烈的呼喊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 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 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2.一堂好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实事求是。 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大组交流就大组交流,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该做的不做,是不科学的。 二是讲究实效。 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 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精神,从班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 —— 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是短期效应的一味讲授、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故弄玄虚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 该否定的否定,该摒弃的摒弃„„不该做的做了,这也是不科学的。 3.任何时期,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 种艺术享受而对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基本素养、刻苦的磨练和不懈的追求。 它具体体现在:一是组织艺术;二是引导艺术;三是合作艺术;四是激励艺术;五是语言艺术;六是板书艺术;七是练习设计艺术;八是“顺应”和“同化”艺术。 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堂好课最基本的三个要素。 二、一堂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 具体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师确定或与学生共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 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认知目标明确、具体、有层次、可操作;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生成。 2.教学过程生成性 ⑴ 教师努力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能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 ⑵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不断进行精加工、深加工,并借此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⑶ 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为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学目标在对话中生成,师生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⑷ 课堂教学结构成“块”状,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3.教学内容开放性 注意开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