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能对原文信息加以准确的提炼,以致失去 一分。 三是表述失当,概括不准。 少数考生虽能据题作答,但思维模糊,感觉朦胧,只是笼统作答,如‚作者认为应该亲身游览,要从多个角度去观赏它,然后品味其中的美‛、‚亲身来到高原并从不同角度以及适当的位置去观察‛等,不一而足。 四是东拉西扯,望文生义。 极个别考生阅读能力低下,不知道据题从原文搜寻相关信息点,捕捉关键,把握内涵,而是想当然地‚意会‛,胡乱阐发。 如‚要想真正了解西北高原,就必须体会到西北高原的居民生活‛,‚有气势宏伟的黄河,山脉相连,和西北人民的坚强意志‛。 特别是答成‚作者认为西北高原只是一个江南太湖 水乡的居民区,那里的暮春三月,群莺乱飞,……‛,更是无中生有了。 第 20 题。 主要考查考生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对其重要信息的归纳整理。 该题有两个小问题,即让考生用比较的方法和简洁的语言说出江南西北的雪的不同特点和给人的感受。 回答时可分别作答,亦可交互作答。 该题考生答题状况尚好,据抽查 90份可知,得 5分以上的有 57 人,亦有一部分考生得分不甚理想,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尽力描摹,‚特征‛不足。 对于江南西北的雪的特征,部分考生不从文本出发,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不能准确地概括出其内在 12 本质,甚至调动自己生活经验 ,随意发挥,尽情想像,如‚轻柔、雪朵大‛、 ‚大而轻,有随风飘浮的动感,即如轻浮的鸿毛随风而至‛、‚柔软,好像西湖边的纸醉金迷‛、‚像江南的人,比较温柔‛等;而西北的雪:‚大片大片地落下,气势宏大‛、‚雄壮,雪景较壮美,一望无尽‛、 ‚以一种豪迈,不拘小节的形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等。 二是就事论事,‚感受‛不深。 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带给人怎 样的不同感受‛,一些考生只是从自己主观印象出发,就事论事,认识肤浅,概括不准确,不全面,甚至脱离文本。 如江南的雪:‚带给人恍如柳絮的感受‛、‚给人带来隆冬气氛,让人感到寒冬 已到‛、‚给人柔和怡人、舒畅的感觉‛、‚富有浪漫的气息‛等。 而西北的雪给人的感受更是五花八门:‚非常大气‛、‚沉重、磅礴、‚豪放、粗野‛、‚雄壮、辽阔‛、 ‚给人紧张、又急又快、来势凶猛的感觉‛,等等,这些答案等均与文本有一定距离。 三是生搬硬套,简单复制。 对于‚西北的雪特征和给人的感受‛这一问题,极少数考生虽知信息采集点,但没有用自己的语言提取、组织,概括要点,阐释意义,只是将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大段大段地摘录。 如‚下大朵那也是柳絮,不过是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 ,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单马曳的雪橇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空气清洁好像滤过。 或只作简单加工:‚给人的感受是穿了长毡靴走过的煞煞的响声和颇有燥感的粉末,会给人一种完全构成‘盐’的印象‛,虽失分不多,但这种懒汉式思想是答题大忌。 四是脱离文本,随意发挥。 极少数考生未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具体地加以比较,而是大而化之,一语带过,笼统空泛,离题千里,如‚带给人视觉上不同的感受‛、‚给人寒冷是真正冬的感觉‛。 而另 13 一些考生则脱离文体,不知所云,如‚给人以惊讶,不分季节的惊讶‛、‚给人很失望的感觉‛、‚正如北方 人有的野蛮、狂放,可以看出北方人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第 21 题。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内容、思想、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通过对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选项应为 A、 E,A 项错误在于‚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息,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没有着落处,系对‚白杨礼赞‛的移花接木, E 项错误在于‚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方法‛解说有误。 从抽样 120 份可知,得满分的有 33 人,误选 B 的有 50 人,误选 C的有 26 人,误选D 的为 18 人,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对文章的表达技巧不甚了了,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没有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 路。 (三 )第六大题分析 本题共 3小题 12 分,分别是长句变短句、拟写广告词、对对联。 涉及到考纲中的‚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等考点。 本题一向被认为是高考改革的‚试验田‛,今年在承续前几年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突破。 拟写广告语,生活气息浓厚;考查对联,文化色彩浓郁。 题目设计既有综合性,又有开放性。 该题得分情况抽样统计如下: 题号 分值 应得 总分 文科抽样 60份 理科抽样 60 份 实得总分 平均分 得分率 实得总分 平均分 得分率 22 4 240 154 64% 145 % 23 4 240 144 60% 135 % 24 4 240 124 % 148 61% 总分 12 720 422 % 428 % 14 从表中可以看出,文理科考生该大题得分情况大体相当。 各小题情况分析如下: 第 22 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题关键:①准确理解句子 —— 解说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②把握句子的主干及修饰成分。 ③理清句子 的逻辑层次。 主要失误: 1.误将句子改写理解成句子重组,未改变长句性质。 例如:古人类学是研究从猿到人转变中劳动的作用,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化规律以及化石猿猴与人类亲缘关系的学科。 增删词语,调整语序,但未改变原句的性质,依然是一个长句。 更有考生简单地将原句中的‚顿号‛变为‚逗号‛,照抄原句格式,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 2.误将改写理解成压缩语段,遗漏信息。 原句中包含了这样一些信息:①古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 ②古人类学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 ③研究化石猿猴与人类亲缘关系。 ④劳动在从猿到人 转变中的作用。 ⑤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 而不少考生将此句改写成:‚古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保留了骨架,掏空了血肉。 或是‚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亲缘关系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只保留了部分信息,挂一而漏万。 3.错解逻辑关系,句意不连贯。 原句中‚等‛字的前面部分(研究化石猿猴……体质特征变化和规律)包含于‚等‛的后面部分(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加上‚等‛以后,前后的外延才相等,‚等‛前面部分是举例分说,因此,改写后应该用‚例如‛将前后连接,句意才连贯。 而有的考生只简单地用序号标示改写的短句。 如: ①古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 ②化石 15 猿猴和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亲缘关系。 ③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④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 其实,第一个句子应是总说,后面三个句子是对第一个句子的解说,应当用‚ 例如‛将第一个句子与后面的句子连接起来,以显示逻辑层次。 4.套用固定格式,语言不简明。 部分考生思维定势,以为改写句式,宜用统一的格式,于是就有: ‚古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学科,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猿猴和现代类人猿与人 类亲缘关系的学科,古人类学是研究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的学科……‛这样的组合。 造成以上失误的原因:第一,未读懂原句便胡乱肢解。 第二,未掌握长句变短句的正确方法。 第三,语言表达能力差。 第 23 题,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本题既与生活紧密相连,又与考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紧密相关。 解题关键:①主题要鲜明,体现出广告语的目的性。 ②构思要新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③语言要通俗,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抽样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精彩的广告语:如‚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说好普通 话,走遍天下都不怕‛、‚普通话,标准音,让华夏儿女更知心‛。 但是,该题属于新题型,考生平时关注不多,答题中暴露出不少问题。 1.主题不鲜明。 该广告要求以‚说普通话‛为内容,主题应是体现普通话的交际沟通功能,但是,不少考生拟写的广告词或含糊其辞,或转移话题。 例如: 堂堂正正做人,清清楚楚讲话。 (‚清清楚楚‛未必就是普通话。 ) 16 让我读懂你,好吗。 (‚读‛、‚你‛可能有多种理解。 ) 素质教育,请从普通话开始。 (话题似乎转移为‚素质教育‛。 ) 说普通话,农村城市都发达。 (普通话没有那么大的威力,只有科技才能使城 乡发达。 ) 2.缩小或扩大了话题的范围。 命题是以‚说普通话‛为对象,说普通话是全体公民的事,可是,部分考生扩大或缩小了话题的范围。 例如: 讲文明,懂礼貌,请广大师生说普通话。 (仅把说普通话局限在校园范围内。 ) 让我们的语言动听一点,悦耳一点。 (动听悦耳的语言,何止是普通话。 ) 3.构思缺少创意。 广告语的设计要富有创意,才能让人触目而动心。 抽样中发现,许多考生拟就的广告语就是一句大白话。 例如: 21 世纪要学会说普通话,这要求是最基本的。 我们的祖国需要我们用普通话来美化语言。 中国进入了世贸,国语也流行于世界 ,土语没人懂啦。 4.语言不得体。 本题题干中要求态度真诚,语言简明,可是有的考生写的广告语含混晦涩,令人费解。 例如: 五十六种语言组成一句话,才是我们共同的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