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
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克拉夫基和 ( )。 A.洛扎诺夫 B.瓦根舍因 C.施腾策尔 D.博莱 15.“指向每 —— 个学生的情境体在具体教育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种目标称为 ( )。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6. 20世纪 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质上体现了 20世纪 — 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 ( )。
注重发展个性的呼声日高,班级上课制的局限性更加引人注目。 于是在教育史上揭开了班级上课制改革的序幕。 ① 分组教学。 有两种形式: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由于这类试验在儿童中容易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在 20 世纪 40 年代受到批评,这类改革的势头减退。 ② 灵活制度的个别教学。 如道尔顿制、温内特卡制等等。 这些试验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增进了改革班级上课制的选择,然而改革好景不长, 20 世纪
,使身心 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4.“未来”成为 ( )最重要的概念。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 期 D.幼儿期 15.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就是 ( )。 A.教育目的 B。 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育理念 16.美国和前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表述,说明了 ( )。
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 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
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 (1)确定集体一致认同的奋斗目标。 (2)建立一个有威信的班集体领导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 (1)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2)要求: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 She doesn39。 t feel like working long hours flying abroad. 6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three advertisements? A. Marriage. B. Male or female. C. Education. D. Working
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 、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 A.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 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4.(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与陶冶。 人们从 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做人的原则,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 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 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
problem es when the brain is without blood for three to five minutes; the person has a living body, but a dead brain. Maybe in the future, doctors will try Doctor White’ S idea. When the person’ S
占优势。 ( ) ③“国家需 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 ”这里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层递”这两种修辞方式。 () ④“绝句”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 五言一般为四句,七言一般为八句。 ( ) 公务员 1 号 第 3 页 共 5 页 公务员 1号 网络来源 仅作参考 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 ) 三、阅读能力考查( 18分) 阅读下列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