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据目前我市降水偏多,气温偏低,玉米主产区土壤含水量较高,不适于玉米干籽播种的实际,建议采用催芽种或催芽种。 具体技术意见如下。 浸种催芽:1、浸种催芽可以防止粉籽、烂种,增强种子抗御低温冷害的能力,还可以争夺积温,提早出苗。 2、技术要点:将种子放在 40水中不断搅拌,让水温逐渐降到 3028,浸种 812 小时后,捞出置于 2528室温条件下催芽。 催芽时每隔 23 小时翻动一次,经过
年气温低,积温不足,导致玉米贪清晚熟。 因此,及时采取促早熟措施,是夺取今年玉米优质丰产的有效手段。 一、放秋垅,拿大草,由于今年前期干旱,后期降雨偏多,杂草出的晚,地块普遍较荒,杂草不但与玉米争水份、养分,还影响地温从现在开始人工铲锄一遍地,消灭杂草,提高地温,同时还减少了草籽。 二、防治病虫害,用敌敌畏加水 1:20 人工涂?玉米棒尖防治玉米螟虫。 三、人工去雄和辅助授粉
米由于未能适时播种或在生育前期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影响植株生长发育,使成熟期推迟,为了适时收获,可采取促熟法,缩短其生长期,达到提早或适时收获的目的。 促熟方法多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1合理追肥法在玉米吐丝期,每亩用硝酸铵 克开沟追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 3过磷酸钙浸出液)叶面喷施。 如果吐丝期已经推迟,可通过隔行去雄,减少养分消耗,提高叶温,加快生育进程;一般可使吐丝期提早 23 天
1、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 于植物呼肠弧病毒组,是一种具双层衣壳的双链 形病毒,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 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 玉米粗缩病症状特点及危害感染 玉米植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 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 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 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1、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上,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加强监测和预报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 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种前,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带毒率、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防治。
1、、保墒整地。 整地以抗旱保墒为前提,墒情不好的地块尽可能做到少动土或不动土,对秋翻深松起垄的地块,早春及时镇压保墒;对秋翻未起垄的地块,要顶凌耙耢,顶浆起垄镇压;重茬玉米春季必须进行旋耕,旋耕起垄后马上进行镇压,达到待播状态;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大豆茬,早春耢冻茬后,可原垄机播玉米,苗期深松。 2、选择品种。 第一积温区,活动积温 2700以上,主推品种兴垦 3、吉单517、江单 1,二洼地
1、害发生程度不同。 作物种类多、耕作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生重,特别是棉麦套作、棉瓜套作、粮果间作等栽培模式的地块,为灰飞虱繁衍和传毒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致使玉米、小麦、瓜类病毒病的发生加重。 玉米病株率一般在 20%40%,严重的在 70%以上,甚至绝产。 而土地肥沃、精耕细作、田间杂草少的玉米田,粗缩病发生很轻,病株率一般在 5%左右。 玉米播期不同的地块,病害发生程度不同。
1、米从播种出苗到拔节这一阶段为苗期。 夏玉米苗期早熟品种 20 天左右,中熟品种 25 天左右,晚熟品种 30 天左右。 玉米苗期主要是长根、增叶、茎叶分化,是决定叶数和节数的时期,耐旱怕涝。 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促根壮苗,争取苗全、苗齐、苗壮,为高产打下基础。 管理措施如下。 一、查苗、补苗玉米出苗后,应立即进行查苗、补苗。 在玉米三叶期以前,发现连续缺苗 3 株(穴)以上,应及时进行补苗
1、、保墒整地。 整地以抗旱保墒为前提,墒情不好的地块尽可能做到少动土或不动土,对秋翻深松起垄的地块,早春及时镇压保墒;对秋翻未起垄的地块,要顶凌耙耢,顶浆起垄镇压;重茬玉米春季必须进行旋耕,旋耕起垄后马上进行镇压,达到待播状态;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大豆茬,早春耢冻茬后,可原垄机播玉米,苗期深松。 2、选择品种。 第一积温区,活动积温 2700以上,主推品种兴垦 3、吉单517、江单 1,二洼地
1、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害,田间主要靠灰飞虱带毒传播。 该病毒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侵染小麦、大麦、高梁等。 轻病年份可减产 5%0%,重病年份可减产 30%以上甚至绝产。 因此应加强调查,及时防治。 一、症状:玉米出苗后染病,植株心叶出现扭曲生长,病苗浓绿,叶片短而厚,硬而脆,密集丛生,叶背面叶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条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生长迟缓,出现死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