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原始水分一般较大,成熟度不均匀:各玉米产区在收获季节,由于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使玉米原始水分差别较大。 玉米的成熟度也很不均匀,穗的顶部籽粒成熟慢,含水量大,脱粒时容易损伤。 2、玉米的胚大,呼吸旺盛:玉米胚部约占籽粒体积的三分之一,占粒重的10%组织疏松,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脂肪,呼吸量大,呼吸强度约为小麦的 8,使得玉米在贮藏中易吸潮、生霉、发酸、发苦。 3、玉米胚部含脂肪多,易酸败
1、拔除弱株,中耕除草。 提高玉米生长整齐度是实现高产的重要手段。 大田生产中由于种子、地力、肥水、病虫危害及营养条件的不均衡,不可避免地产生小株、弱株。 套种玉米由于生长环境较差,产生小株和弱株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小株、弱株既占据一定空间,影响通风透光,消耗肥水,又不能形成相应的产量,因此应及早拔除,以提高群体质量。 穗期中耕一般 12 次。 拔节至小喇叭口期应深中耕,小喇叭口期以后
1、伏的原因:一、高温、多雨、多风、寡照。 二、种植密度过大,田间植株郁蔽、茎秆徒长。 三、施肥时期不当,拔节期大量追施氮肥,促进了茎秆不必要的旺长。 四、有旺长趋势的田块在苗期未进行蹲苗。 综合来看,玉米发生倒伏的几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是茎秆旺长与多雨大风天气恰好相遇发生倒伏的几率比较大,其中多雨大风天气是主要诱因。 倒伏后的对策:玉米发生倒伏以后,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1、1)症状与侵染循环玉米大斑病,目前国内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 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 1520%,严重者减产 50%左右。 大斑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苗期很少发生,后期逐渐加重,发病叶片上形成梭形大斑,病斑黄褐色或青灰色,中部色浅,边缘色深,长 510 厘米、宽 米,严重时几个病斑互相连接,叶片提早枯死。 玉米小斑病,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生较重
1、朱大垄双行地膜覆盖哉培技术一、精细整地:推广秋翻整地,要求翻地深度达 25 厘米以上。 结合翻地深施底肥,并及时耙耢、平整土地,做到不漏耕,无立垡、无坷垃、无堑沟。 二、起宽垄:打成垄底宽 120130 厘米、垄顶宽 90 厘米的宽垅。 0100 厘米、垄顶宽 70 厘米的宽垅,即将原6065 厘米的 3 条垄合并成 2 条宽垅。 起垄后及时镇压保墒。 三、灌溉、土壤墒情每公顷灌 60120
1、米大斑病,在全国玉米产区都有分布,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 发生特点: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 10 百米深的病叶上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 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习油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病条件下萌发入侵。 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 14 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
、玉米种植方式玉米种植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等行距,宽行密植,宽窄行,等行距留双苗等方式。 现介绍一种宽行撮苗种植法。 二、玉米宽行撮苗种植法种植要点此种种植方法,要求行距 100 厘米,穴距 5 厘米,每亩约有 1334 穴、每穴定苗3 株,每亩有 4000 株左右。 用此法种植时,每穴播种 5,种子自由下落,不必太分散或分散在 5 平方厘米范围内,种植深度 4 厘米。 出苗后要早定苗,以 3
1、米倒伏主要由大风大雨或虫害蛀食等原因引起。 倒伏后影响通风透光和授粉不良,导致空棒或绝产,应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减少产量损失。 米茎基部第 1、2 节间较脆弱,加之已有部分根系受损,扶直时要防止折断及增力口根伤。 可 1 人扶直另 1 人向植株根部培土。 设法随倒随扶,拖延不但难以扶起植株也会增加损失。 对倒伏不太严重的玉米植株,靠自身较强的调节能力,一般能直立起来,茎叶空间排列也能基本合理。
1、米大豆交互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采取 1 米 1 带 22 的种植形式,即 2 垄玉米套作 2 垄大豆,行距均为 50 厘米。 第 2 年,玉米大豆交换茬口,换带种植,轮作倒茬,以实现种地养地结合。 北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07 年在巴图营乡大夫营村西组连片开发种植面积 500 亩,平均亩产 斤,其中玉米平均亩产 斤,大豆平均亩产 75 公斤。 农户姜喜武种植 6 亩,混合亩产突破975
、玉米种植方式玉米种植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等行距,宽行密植,宽窄行,等行距留双苗等方式。 现介绍一种宽行撮苗种植法。 二、玉米宽行撮苗种植法种植要点此种种植方法,要求行距 100 厘米,穴距 5 厘米,每亩约有 1334 穴、每穴定苗3 株,每亩有 4000 株左右。 用此法种植时,每穴播种 5,种子自由下落,不必太分散或分散在 5 平方厘米范围内,种植深度 4 厘米。 出苗后要早定苗,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