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
过 20m的位移。 求全程平均速度 ? 4s 12m 8m/s 3s V平 = 10m/s 20m 1. 一物体以速度 υ=2m/s作匀速运动 , 则: 1) 前 2s内的 =。 2) 第 2s末的 υ即 =。 2. 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变速直线运动 , 已知:经前 4s时间发生 12m的位移时速度达到 8m/s, 紧接着作 3s的匀速运动 ,以后又以 10m/s的平均速度通过 20m的位移。 问
( 3)位移图象的物理意义 ( 2)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是一条直线. s/m t/s 0 100 200 300 400 5 10 15 20 ① 在图象上的某一点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所处的位置. ② 图线的斜率大小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斜率越大表明物体运动越快. 新知探究 如图所示, Ⅰ 、 Ⅱ 运动有什么不同。 答: Ⅰ 的斜率 Ⅱ 的斜率 即 tg α tg β 结论:
— 时间图像 ( 3)位移图象的物理意义 ( 2)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是一条直线. S/m t/s 0 100 200 300 400 5 10 15 20 ① 在图象上的某一点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所处的位置. ② 图线的斜率大小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斜率越大表明物体运动越快. 新知探究 如图所示, Ⅰ 、 Ⅱ 运动有什么不同。 答: Ⅰ 的斜率 Ⅱ 的斜率 即 tg α tg β 结论:
全程的 =。 例: 2m/s 2m/s 3m/s 8m/s 36/7m/s 56/9m/s • 【 例 2】 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 3m/s的速度运动 60m,又以 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 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平均速度概念与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练习:某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 1)如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v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2
车尾经过 O 点时的速度是 7 m/s,则这列列车的中点经过 O点时的速度为 A. 5 m/s B. m/s C. 4 m/s D. m/s 2. 一小球从 A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到达 B 点时速度为 v,到达 C 点时速度为 2v,则 AB∶ BC等于 A. 1∶ 1 B. 1∶ 2
就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提出的 .已知分力求合力和已知合力求分力,其运算的本质就是在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寻找一个力和几个力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 .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运用了“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找这种“等效替代”所遵循的规律 . 说明:求几个已知分力的合力必须要明确这个合力是虚设的等效力,并非真实存在的力,合力没有性质可言,找不到施力物体
这说明碰撞中 A、 B两球的总动能相等 . (2)可以看到碰撞后两球粘在一起 , 摆动的高度减小 . 碰前总动能 Ek= mgh, 碰后总动能 Ek′ = 2 mg = mgh, 因为 Ek′ Ek, 所以碰撞过程中总动能减少 . 目标篇 预习篇 考点篇 栏目链接 1. 碰撞的分类 . 按碰撞过程的能量损失情况可分为完全弹性碰撞 、 非弹性碰撞 、完全非弹性碰撞 . (1)完全弹性碰撞
B. A受到的摩擦力水平 向右 C. B受到 A的摩擦力水平 向左 D.地面对 B的摩擦力为 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解析 BC fBA fAB f地 A、 B两者均受力平衡 滑动摩擦力 四、摩擦力的计算 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应先分析是静摩擦力还是 滑动摩擦力. 1.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在 0f≤fmax内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根据平衡条件求解. 2.滑动摩擦力 (1)根据 f =μN进行计算,其中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的物理过程。 ,因此对物体做功就是对物体传热。 ,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或物体一部分向另一部分转移的内能的多少。 ,低温的物体具有热量少。 ,热的物体把温度传给冷的物体 ,最后温度相同 . B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做功 热传递 对物体做功 ,物体内能增加 . 物体对外做功 ,物体内能减少 . 对物体热传递 ,物体内能增加 . 物体对外热传递 ,物体内能减少 .
,分子势能最小的位置在 r= r0处 . 目标篇 预习篇 考点篇 栏目链接 1. 分子势能 (1)定义:分子间由分子力和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 .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 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 宏观上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 分子势能的变化与分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分子力做正功还是负功有关 . ① 当分子间的距离 rr0时 , 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