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⒈让同学们照样子摆一摆。 ⑴请同学们分组,每人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 ⑵比较观察的结果。 提问:从正面观察,为什么看到的形状却不同。 ⒉教学试一试 ⑴提出要示:如果从上面看,
正确的测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长度、体积的测量 ,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 通过 对长度 、 体积的测量,密切联系实际,渗透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地使用刻度尺,正确地读数,记录数据。 会使用量筒 (杯 )测物体的体积。 (2)会正确地换算长度
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 “有生命 ”。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
= 500 106 181。 m= 5 108 181。 m 42cm=_______nm 42cm= 42 107 nm= 108 nm (2) 测量长度的工具 —— 刻度尺 0 1 2 3 4 5 6 cm 1 2 3 4 5 6 cm ( 3)怎样使用刻度尺 第一步:观察刻度尺的 0刻度线和分度值。 0 1 2 3 4 5 6 cm 1 2 3 4 5 6 cm 第二步:刻度尺的
的作用,教师只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从“橡皮泥” —— “马铃薯” —— “鸡蛋”,让学生在逐步深入地探究 中,自己发现,更好地掌握使沉在水里物体上浮的方法,从中体会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 我把教材上对沉浮材料特点的研究放在《把固体放在水中》这一课中进行;把玩潜水艇的这部分活动放到了最后,设计了“橡皮泥” —— “马铃薯” —— “鸡蛋” —— 潜水艇层层递进的研究,根据这几种材料的特点
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 的物体有( )。 ① ⑥ ( 2)从右面看,看到的形状是 的物体。
单位换算统一,本题将三者的单位统一为 m/s 或 km/h 进行比较 . 小汽车的速度为 v2=30m/s,自行车的速度为 v3= m/s. 火车的速度为 v1= m/s, 的速度大。 (5)速度的含义:人步行的速度约 m/s,表示人在 1s 内通过的 是小轿车行驶的速度约 km/h. 3. 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那么我们称这种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 【例
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含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二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三是使学生明确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概念——速度,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中。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
慢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 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实验:用 停表测量时间;二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三是 使学生明确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概念 —— 速度,主要体现在知识
论: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具体比较 一 个小球比另一个小球快多少。 引入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学生讨论得出: 谁先到达谁跑的快(路程相同,时间短的快); 谁跑在前头谁跑的快(时间相同,路程长的快) 学生回答后师介绍控制变量法并板书 学生分组实验 ( 1)问题与猜想 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 2)制定计划 教师提供钢珠、塑料小球、长木板、钟表、刻度尺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