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
放射性物质标记的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过程:噬菌体附着绿脓杆菌 → 穿入 → 注入遗传物质 → 利用细菌内物质制造多个新噬菌体 → 细菌破裂,释放出新噬菌体(用这个例子可以为学习病毒对人类有益 方面的知识作铺垫)。 在学生观看动画的基础上设置疑问:新产生的噬菌体都有放射性物质吗。 为什么。 用这个问题深入说明,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病毒是利用细胞中的物质作为原料,在自己的遗传物质的 “
学习动物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布置学习任务 (理解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巡视学生学习效果 查看学生交流问题 明确学习任务 ,依据学习任务提出需交流的问题 ,小组合作完成 1.小组合作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交流评价。
都站不稳的小鸭子 ,它就将它们当做了自己的孩子,晚上就展开双翅把小鸭子拥入身旁,俨然的鸡妈妈。 ) 2.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鸭子和鸡不会这么亲密,但我家的老母鸡和小鸭子却做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讨论得出:动物的有些行为是后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学习逐渐表现出来的。 师总结:这个行为叫做学习行为。 如果仅仅依靠本能生活,动物将很难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所以动物必须要学习
,展开新知的探讨: “一只刚出生的小狗来到我家,开始非常怕人,只会乖乖的吃饭、睡觉。 慢慢的和我熟悉了,见了我会亲热的摇尾巴,还在我的训练下每天到楼下指定的地点拉屎、尿尿。 ” 问题:① 你能从以上资料中找出有关动物的行为吗。 ② 小狗一生 下来就会吃饭、睡觉吗。 ③ 小狗一生下来就可以到指定的地点拉屎、尿尿吗。 ④ 这两种行为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 从生活熟悉的例子入手
四、设计思路: 动物的行为是复杂多样的,是以动物的运动为结构基础的,学生在经过了第一节的学习之后,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有一定帮助。 由于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联系实际,举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如:动物的行为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得出包括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因此,在教授时,教师只做简单
原理 蒸腾作用还受那些外界因素的影响。 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的意义。 为了加深对叶片的结构的理解,解决叶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难点,安排两幅图片 2)试一试自己的识图能力 叶片的横切面图 指出 16 的名称 ① 表皮属于 组织,叶肉属于 组织 ② 叶肉细胞中有许多绿色颗粒是。 ③ 怎样区分上表皮。 叶片的表皮平面图 甲 乙 ① 指出 13 的名称,甲、乙各处于什么状态。 ② 气孔张开闭合的原理。
散失,在水分变为水蒸气的过程中带走了大量的热量,这样可以降低植物叶片的温度,提高大气湿度,从而使树林里空气湿润,凉爽宜人。 【答案】 C 【 达标 检测】 [基础过关 ] 一、选择题 森林地区,往往降雨较多,主要原 因是( ) ,释放水汽多 C.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水多 ,蓄水较多 在炎热的环境中,树荫下比较凉爽。 这主要是由于植物( ) 我们常把森林比作“绿色水库”,原因主要是( )
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 ( P102)。 由此可见,在自然界 中,动物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它们对维持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过渡语 我们研究生物目的,就是为了如何为人类所用,处理好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那么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是如何的呢。 请结合课本 P102— 104 的插图来讨论出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意义 ( 1)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多媒体展示)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果的 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 200 千克以上的水,这 200 千克水的用途大致如下: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872 克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 克 蒸腾作用消耗的水 202106 克 生长期总用水量 204228 克 由此,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 1%用 于各项生命活动和留在生物体内,9995%用于蒸腾作用了。
的关系是怎样的。 促进生物圈的氮循环 观察课本 119- 120页,观察课本 119页插图 - 11 生物圈中的氮循环,思考一下问题: ( 1)俗话说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 肥料为什么能影响植物生长。 ( 2)大气中的氮进入植物体内,有哪几条途经。 ( 3)大气中的氮进入动物体内,经过了哪些途径。 ( 4)动植物体内含有的氮(蛋白质中) ,能否在回到大气中。 其途经为 (三)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