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版
且。 角 : 矩形的四个角。 (既相等又互补) 对角 线 : 矩形的对角线 且 ; 对称性 :矩形既是 图形又是 图形。 ( 2)矩形的 判定 ①有三个角是 的四边形是矩形; ②有一个角是 的 四边形是矩形; ③对角线 的 平行 . . 四边形是矩形; ( 3)矩形的 周长和面积 C矩形 = , S矩形 = (用 a、 b分别表示矩形的两边)。 例 : 在矩形 ABCD中, BC = 2,
义是用电器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电功率,不机械功率一样它可以写成: P= W/ t (让学生叙述各字母的含义)及对应的单位并板书 巩固练习一: ( 1)甲电 动机在 10s 内作功为 120J,乙电动机在 1min 内作功为 600J,谁做功快。 谁的功率大 ? ( 2) 200W 的物理意义: _______________ 1000w 的物理意义: _______________
角形剪出一个等腰梯形吗。 动手操作:连结 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并且过两底边的中点画一条直线,将等腰梯形沿这条直线对折。 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发现新知识,通过合作获得成功体验,让学生体会数学发现的快乐) . 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质: ⑴对称性:轴对称图形 . ⑵边:两底边平行,两腰相等 . ⑶角: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 ⑷对角线: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 DCBA
第一节 电是什么 学生 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 积极思考回答。 一、磨擦起电 (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 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 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磨擦起电现象。 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 (4)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 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学生 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 结论:一些物体被磨擦后
学生讨论( 1)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不同。 ( 2)实质:电子的转移 ( 3)说明:摩擦起电发生在不同物质之间。 学生列举 生活生产中得静电现象 问题:穿化纤衣服很容易脏,这主要是因为化纤布料容易发生摩擦现象而带上 ,从而 细小的灰尘所造成的。 二、两种电荷 探究 现象 猜想 两根用丝绸摩擦 过得玻璃棒相互靠近 排斥 玻璃棒可能带相同的“电”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得橡胶棒相互靠近 排斥
评价后讲述: 地球上有水,为我们创造了生命,水汇集起来形成了江河湖海,在地球上形成了很多壮丽景观,我们的工农业生产需要用水,而我们 的日常生活中更离丌开水,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水。 (板书)第一节 科学探究:熔点不沸点 ( 1)教师组细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下列内容(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在交流中迚入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回味并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领略到人不水的亲近,体会水的奇妙
象 含义是在物体分子势能丌变的情况下,分子动能增加的缘故。 但是“物体内能增加,则温度一定升高”的说法显然是丌正确的。 另外,在晶体熔化,晶体熔液凝固、液体沸腾过程,应同时满足的条件是:①是否到达熔点、凝固点戒沸点。 ②是否能够吸热戒放热。 、热量及内能: 在热现象的研究中,出现了温度、热量、内能三个既相互间有关联,又彼此独立的物理量。 所以它们容易混淆。 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措施与建议 奇妙的水 教材首先展示了:浮想联翩的云朵、银装素裹的雪景、滋润万物的雨水。 使学生置身于云彩之下,雪地之上,雨水之中,进入到自己熟悉的环境,回味自然现象的美妙;从 “泼水节 ”的欢乐景象,领略到人与水的亲近、热爱与和谐。 进而联想到雾、露、霜等其它自然现象,感受到水的奇妙。 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的这一情景设置,将学生由生活情景引向物理问 题,激发起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 从分 子 动理论的观点看,当晶体被加热时,每个分子的振动逐渐加剧,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为自由地“游动”,呈现流动性,这是晶体便处于熔化过程。 如果要使熔化过程继续,外界需对分子继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能“游动”。 所以在熔化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都用来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并不能 使温度升高。 这也说明熔化是吸热过程。 实验探究――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 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
)水之旅 实验探究――人造雨 [来源 :学 167。 科 167。 网 Z167。 X167。 X167。 K] 将冰放入水壶,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 不断加热,水沸腾后,戴上手套,用勺子 靠近壶嘴。 观察可知,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水;如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可以结冻为冰。 由实验探究可知,水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和学生一起学分析 云、雨、雪等形成 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