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
虽然不是叶绿素的成分,但它是合成叶绿素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与呼吸有关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与过氧化酶的组成成分,参与植物体内氧化还原过程。 正常情况下,土壤中铁的含量较高,一般不会发生缺铁现象。 但由于我国北方土壤多为弱碱性土壤,较高,土壤中石灰质较多。 夏季七、八月份饱和,使土壤中的氢氧根离子及磷酸根离子浓度增加,极易与土壤中的铁离子形成难以被作物根系吸收的氢氧化铁和磷酸盐沉淀
生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在广东叫做死藤、死头、花生瘟,是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特别是华南地区花生的重要病害。 此病在水旱轮作田发生较少,在旱坡地发生较多,从开花期前后一直到收获都有发生,病情迅速,病株很快死亡。 在旱坡地一般发病率达 1020,严重的达 50100,严重威胁花生生产。 因此,必须认真做好防治工作。 一、发生规律植株感病后,下部叶片首先呈现枯黄,逐步向上扩展,因枯死时叶片仍青绿
2、立针苗。 立针苗叶片少,麦苗长得细,形不成足够的分蘖。 如果是由于播种过深造成的立针苗,扒开土层,可发现地中茎很长,影响麦苗发育。 防治方法:播前精细整地,一般耕地深度以 2025 厘米为宜,应达到耕层上松下实、底墒充足、地面细碎平整、无明显坷垃。 提高播种质量,掌握合适的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 35 厘米,不能过深过浅,且下种要均匀。 掌握适宜的播种量,应根据地力、品种、产量而定
1、水象甲是同际性农业植物检疫性害虫,最早发生于美洲,在亚洲发生的国家有,日本、韩国、朝鲜等闲。 在我国最早发现稻水象甲的地方是,1987 年在河北省唐海县。 稻水象甲在我省最早发现的地区是,1993 年 8 月在通化地区的集安市。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均不同程度的发生此种害虫。 一、稻水象甲的危害程度稻水象甲主要危害水稻,也危害部分禾本科植物。 稻水象甲的成虫和幼虫均为害水稻
1、飞虱分为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三种,是一种暴发性害虫,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还能导致纹枯病加重,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 防控稻飞虱应树立系统观念。 一是强化系统监测,包括稻飞虱的种群消长、抗药性、寄主抗性和生物型变化的系统监测。 二是重视区域治理,即根据稻飞虱发生、迁飞特性和为害时间进行分区,在不同的治理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预案。 三是优化防控策略,在综合治理原则指导下
2、防治施足基肥(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温,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开沟排水,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土温,促使麦苗早发。 2、化学防治种子处理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可用多菌灵浸种,每 50 千克水中加入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150 克,浸种 30 千克,24 小时后捞出晾干,播种。 或用 1%石灰水浸种,即在伏天里用 50 千克石灰水浸种子 30 千克,24 小时后,取出晒干、贮藏。
2、,今年大豆蚜虫发生较早,但由于气象条件不是十分有利,因此预计全省大豆蚜虫总的为中等发生,发生分布呈不均衡特点,部分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会达到偏重发生,各地应注意田间监测,对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适时组织防治。 防治建议当大豆蚜虫点片发生,田间有 510%植株卷叶,或有蚜株率超过 50%,百株蚜量 15003000 头以上时,可喷药进行防治,具体药剂及用量为:10%大功臣(一遍净、海正吡虫啉
2、出的病苗在潮湿条件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进行侵染传播。 发病适温 2528,病菌在1214以下或 3435以上不能发育。 生产上苗期低温或土壤过分干燥,大豆发芽出土时间延迟,容易造成幼苗发病。 成株期温暖潮湿条件利于该菌侵染。 3防治技术选用抗病品种并进行种子消毒,保证种子不带病菌,合理密植,采用西文施肥技术,提高抗病力。 及时排水,降低豆田湿度,避免施氮肥过多,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2、毛细长。 体长宽只有几毫米。 卵:球形,浅黄白至橙黄色。 幼螨:足 3 对,体圆形,黄白色,取食后卵圆形浅绿色,体背两侧出现深绿长斑。 若螨:足 4 对,淡绿至浅橙黄色,体背出现刚毛,后期与成螨相似。 它的生活习性: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十几代,以雌成虫在杂草根部、大豆植株残体上越冬。 第二年 5 月底开始活动,先在杂草上繁殖,然后再移到大豆上危害,初为点片发生,后爬行或吐丝下垂借风雨扩散
2、幼虫食量小,一般不转株危害,4 龄后有转移危害习性,5 龄幼虫食量暴增,其食量约占总食量的 90%以上。 幼虫期 3035 天。 发生条件 干旱不利于豆天蛾的发生。 植株生长茂密、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较重;大豆以早熟品种受害较重。 在化蛹和羽化期间,如果雨水适中,发生就重。 雨水过多则发生期推迟。 防治方法 诱杀成虫:利用成虫较强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可以减少豆田的落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