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
2、部可见到白色或黄色的小颗粒,即为线虫的胞囊,后期胞囊颜色变深为褐色。 根上有胞囊为此病的主要依据。 二、用抗病品种,如黑河 3 号、红丰 3 号等。 与小麦、玉米等非寄生作物轮作。 播前用种子量 35%甲霜灵粉剂拌种。 可选用40%根腐灵 4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8%瑞毒霉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2、部孵化出小蝗虫。 防治工作从现在起就要组织好,集体组织,统一时间,统一上山,有序进行。 防治方法:用 氰菊酯(又名状元星)或 5%复方敌杀死等菊酯类高效低毒触杀型农药,分别以 20002500 倍和 1500 倍液在林子地面集中有序喷雾,包括林地边缘、林中空地和路边,有金樱子、算盘籽等植物分布的地方要特别喷到,使小蝗虫在没有上树前就把它喷杀在地面,免得上树后树高喷雾防治带来的困难
2、尽可能延长放风时间,防止湿度过大,叶面结露。 室外最低气温为 8以上时,夜间不要关闭风口。 湿度特别高时应开启前部放风口,加强排湿。 连阴雨天气也要坚持适量放风。 (2)清除病株残体。 及时清除病叶、病花、病果。 为防止病菌分生孢子散飞传播,可用塑料袋套摘发病的叶、花、果,带出室外深埋,防止再侵染。 及时摘除生命力衰弱、败谢且仍留在果实上的花冠,防止病菌趁虚侵染。 (3)药物防治。
2、10,总卵粒 171 粒,初期卵粒 11 粒,占 中期卵 111 粒,后期卵 31 粒,占 末期卵 18 粒,占 倘甸:田间虫口 345 头/百丛,百丛有卵痕叶 275 片。 剥查卵叶 10 片,有卵叶率 90,总卵粒 212 粒,初期卵粒 19 粒,占 中期卵 165 粒,占 后期卵 15 粒,占 末期卵 4 粒,占 鸡街:田间虫口 630 头/百丛,百丛有卵痕叶 225 片。 剥查卵叶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榄星室木虱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橄榄主要害虫,其为害频率和程度呈逐年递增趋势。 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12 毫米,黄色。 触角黑色与淡黄相间,末端 2 叉。 前胸有两条深黄色纹,中胸背有深黄色纹 4 条;翅膜质、透明,前翅在黄褐色的翅脉上布有 10 个黑色斑点;腹部两侧黑褐色。 若虫黄色,体周缘有细毛。 卵鲜黄色,芒果形。 二、生活习性成虫与若虫均能为害新梢嫩叶。 1 年发生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西、福建、台湾、云南、四川、江西等省蔗区都有甘蔗梢腐病的发生,本病过去在我国蔗区只是零星发生,未曾给甘蔗生产造成为害,仅年在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蔗区,梢腐病突然爆发,侵袭粤糖和粤糖等品种,给甘蔗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年以来随着新台糖号、号、号等感病品种在我国蔗区的大面积推广,梢腐病的发生呈越来越严重趋势,已成为甘蔗生长前中期的主要病害(春植蔗广东蔗区月份为该病的多发期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农家致富的好门路。 但是甘蔗在伸长期,容易发生黄斑病。 其症状是:初起时是一个斑点,后发展至全叶,使叶片赤红、赤枯;由一个发病中心逐步蔓延开来。 此病主要破坏甘蔗的光合作用,致使影响产量,轻的减产 10,重的达 30以上。 尤其是在高温、高湿、台风多的条件下,该病蔓延很快,病菌易被风雨传播。 防治甘蔗黄斑病,栽培上除注意避免品种单一化,合理搭配不同成熟期的品种外,还要选用免疫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甘蔗种苗的重要病害。 它除使下种的蔗种不能萌芽外,还能使窖藏蔗种受害腐烂。 目前我国甘蔗病害中,凤梨病是对生产影响较大的病害之一。 症状蔗种染病后,切口的两端开始变成红色,并散发出凤梨般的香味,故称凤梨病。 不久切口逐渐变黑,并产生许多黑色的煤粉状物。 病情发展到后期则茎内全部变黑。 当所有薄壁细胞都被破坏后,种苗便形成空腔,只剩下维管束象一束头发残留其中。
1、薯天蛾 鳞翅目,天蛾科。 分布于日本,我国的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浙江、台湾、广东等省也有分布。 主要为害旋花科、茄科、豆科植物。 一、形态识别1成虫体长 43米,翅展 100120 毫米,头暗灰色,胸背灰褐色,有 2丛鳞毛形成“八”字形。 中胸有灰白色斑纹。 腹背有灰色纵带。 各节两侧有白、红、黑相间的横纹。 前翅灰褐色,翅上密布锯齿状纹和云斑纹。 后翅有 4 条暗褐色横带
1、斑病又叫黑疤病,是甘薯的主要病害,此病从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和收获储藏期都能发生,引起死苗、烂床、烂窖,造成严重损失,且病薯含有毒物质(莨菪素),耕牛吃了会中毒,引发生气喘病,引起死亡。 因此彻底消灭黑斑病是保障甘薯生产的重要环节。 一、症状病菌主要危害薯块和病苗,在收获时可以见到薯蔓白色部分发病变黑,薯块发病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黑褐色病斑,病部中央稍凹陷,病健交界分明,轮廓明显,上生灰色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