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 19.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 B. 夹角度数永远不变 C. 随公转有规律的增大或减小 D.赤道面和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20.若某地某日昼长为 14小时,该地的日落时间应是 ( ) A. 5时 B. 7时 C. 19时 D. 21时 21.夏至日,下列哪个地点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 ( ) A.北回归线附近
) A、吴哥窟 B、大金塔 C、婆罗浮图 D、下龙湾 3下列地区海岸线最曲折的是( ) A、东南亚 B、中东 C、欧洲西部 D、拉丁美洲 3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哪种人的故乡( ) A、白种人 B、黑种人 C、黄种人 D、混血种人 3北半球的寒极是( ) A、新西伯利亚 B、奥伊米亚康 C、乌兰巴托 D、摩尔马斯克 3有“五海通航”之称的河流是( ) A、叶尼塞河 B、伏尔加河 C、恒河 D、勒拿河
新技术产业园区 D、上海浦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经过徐州的是( )。 A 、京广线 B 、京九线 C、京沪线 D、南昆线 ,绝大部分是( ) A、海洋水 B、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C、深层地下水 D、两极高山的冰川 37.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 非季风区 B、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C、 西部高原及山地区 D、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考 号 班 级 姓 名
区 B、中关村科技园区 C、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D、上海浦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经过徐州的是( )。 A 、京广线 B 、京九线 C、京沪线 D、南昆线 ,绝大部分是( ) A、海洋水 B、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C、深层地下水 D、两极高山的冰川 37.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 非季风区 B、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C、 西部高原及山地区 D、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考 号 班 级 姓
方式单一 , 商品流通 , 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难以建立和发展 , 商业网很难伸展 平原地区农业用 地广阔 , 公路交通发 达 (宽阔而平直 ), 居民点 、 商店众多 , 尤其 是公路交通的交叉路 口和居民较集中的地区商店密度更大 3. 商业网点的空间形态与交通位置的关系 商业网点的形态与其交通位置之间有密切关系 ,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 下图表示: 4.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5.
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其“黄金水道”的作用。 • ⑥平烷行洪导长江 • 垸或者圩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聚落。 长期以来,长江流域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突出。 由于人口增多,耕地显得不足。 人们在湖泊和河道中筑堤圈地,造田耕种,逐渐形成圩垸。 圩垸周围的堤是生命线,汛期来到时,圩境就成了孤岛。 有时,洪水冲破围堤,圩垸成了一片汪洋。 • 据传,圩烷在隋代就已出现。 明清两代,圩垸发展很快。 从 20世纪
( 1)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CBD 多分布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工业区 工业布局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功能区 如: ,多分布在大城市。 【深入探讨】 一、 城市 功能 分 区 理解分化的住宅区的背向发展
的转变的发展进程表现为: 首先是 率的下降,其次是 率的下降,最后导致 率的下降。 ( 4)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 ①发达国 家 (欧洲、北美为代表) : 型; (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足 _____) ②发展中国家: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_______已降到发达国家相当水平,但 ______仍较高,仍处于 ______ ; 20 世纪 7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 ________工作
__山区 ___迁往 _________ ___________迁往 _________ ___贫困地区 __迁往 _________ 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流动”。 ( 2)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影响这一时期我国人口 迁移的因素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的不是特定的景区、景点,甚至排斥传统的以卖门票为特征的景区、景点观光方式。 (1)分析无景点旅游兴起的主要原因。 (2)简述发展无景点旅游的意义。 答案(1)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景点门票价格过高;游客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旅游方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2)有利于纠正旅游业开发的过度商业化倾向;有利于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等。 3(2016课标区高考信息卷)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