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3辨法——重视艺术手法的四大特色考点内容摘要:
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 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 当然可以 , 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 , 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 , 而且他的那部大作 , 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 , 因此我们只能看到 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 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 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 , 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 , 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 , 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 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 应当说是可以 , 由于作者着墨无多 , 处处显得 “ 颊上三毫 ” 的风神。 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 , 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 , 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 , 总还 不免令人有 “ 穿新鞋走老路 ” 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 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 1940 年左右 , 中国正在艰苦抗战 , 我只身独处 , 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 , 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 , 生活也很艰苦。 家乡已经陷落了 , 妻室儿女 , 一家八口 , 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 , 自己也写出一本来。 我写谁呢。 我考虑了好久 , 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 , 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 , 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 年的寿命。 第二 ,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 相关链接: ① 自传和传人 , 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 , 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 , 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 , 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在西洋文学里 , 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 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 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 , 传人曰传 , 自叙曰叙 , 这种分别的观念 , 是一种原有的观念 , 所以传叙文学 ,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 ② 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 , 一身正气 , 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 , 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 他强调关切现实 , 拯救危亡 , 尊崇气节与品格。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 —— 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 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 , 本文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回答。 答: 【 解析 】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语言特色。 解 答时 ,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文体特征、内容的侧重点、内容表达的特征。 本文作为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偏重学术经历,介绍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将自己的生平与学术结合起来,尤其是为张居正写传原因的解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己家庭的情况,更是呈现出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 在行文方面,语言平易自然,穿插“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我写谁呢”等口语, 语言平白如话 ,就像面对面闲谈一样。 【 答 案 】 ① 偏重学术经历 , 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 ② 写生平与写 学术二者交融 , 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 ③ 行文平易自然 , 穿插使用口语 , 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一、明辨题型 —— 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示例 (2021高考全国卷 Ⅰ )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 , 本文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回答。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简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特色。 (2)本传记选取事件多 , 事件跨度大 , 文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3)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 “ 特点 ”“ 特色 ”“ 特征 ” 等字样; (2)题干中有 “ 组织 ”“ 安排 ”“ 顺序 ” 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 —— 找到解题钥匙 1. 在解答选材类题目时需要注意: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所选事例往往都是运用 “ 以小见大 ” 的手法 , 代表的是传主某一方面的成就或贡献。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 , 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 , 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 , 有较强的说服力。 (3)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 , 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 2. 在解答组材类题目时需要注意: (1)从时序角度入手思考。 通过抓时间词语 , 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 , 把握传主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历程。 (2)从详略的方面思考。 传记的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 , 对表达中心作用大的材料 ,需要浓墨重彩地渲染 , 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材料 , 则需要轻描淡写 , 甚至一笔带过。 详略详写读者陌生 , 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略写读者熟悉与主题关系不大 答题模板 : 选材组材事例+特点+效果。 题型四 分析引用的作用 人物传记为了满足刻画人物、表达中心的需要 , 有时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材料 , 或者诗词、故事、书信、日记 , 或者别人对传主的评价。 因此 , 命题者有时从这个角度入手 , 要求分析引用这些材料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 梅贻琦:是 “ 寡言君子 ” , 也是治校大师 ① 梅贻琦 (1889~ 1962), 字月涵。 自 1914 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后 , 到清华担任教授和教务长等。 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 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 “ 校格 ”。 ② 1931年 12月 , 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 , 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可点者极多。 他说: “ 办学校 , 尤其是办大学 , 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 , 二是造就人才。 ” 他又说:“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 —— 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 10年 , 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 , 声名鹊起。 ③ 今天 , 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 , 却很少提到梅贻琦。 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 梅贻琦用的是 “ 黄老之治 ” , 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 , 发扬老子的清静俭约 , 奉行无为而治。 “ 黄老之治 ” 希望人尽其才 , 故梅贻琦治校也信奉让每个人充分表达 , 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 议 ,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 他说,清华的教师出名,学术成果出名,优秀学生出名,而校长却不必出名。 ④ 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 , 或以为他谦和 , 或以为他没有主见。 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 , 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 有人奇怪 , 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 , 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 , 梅贻琦回答: “ 大家倒这个 , 倒那个 , 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 )。 ” 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 , 陈寅恪就曾说: “ 假使一个 政府的法令 ,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 ⑤ 作为一名学养极厚的物理教授 ,他自幼熟读经史,背诵如流,曾对朋友笑言:“假如有谁背诵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 ” ⑥ 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 他做清华校长时 ,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 1943 年 , 梅贻琦的母亲去世 , 当天 , 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 他坚持照常: “ 不敢以吾之戚戚 , 影响众人问题也。 ”„„ 这样的例子举不 胜举。 1941 年 , 美国空军来华抗日 , 急需大量翻 译 ,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 1943 年 , 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3辨法——重视艺术手法的四大特色考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