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资料内容摘要:

伊朗。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 1982 年 7 月 13 日,伊朗集中 10万军队,向伊拉克南部 巴士拉 地区发动猛烈进攻。 经过多次 拉锯战 ,至 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 200 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 从 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 5 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 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 7 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 1983 年 2 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 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 至 1984年 3 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 1984 年 4 月起,伊拉克采取 “ 以战迫和 ” 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 在 局部地区 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 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 “ 袭船战 ”。 1986 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 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 1986 年 2 月初,伊朗出动 9 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 “ 曙光 — 8 号 ” 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 —— 法奥。 与地面战场相呼应, 1986 年,两伊 “ 袭船战 ” 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 106艘,其中有 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 由于两伊 “ 袭船战 ” 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 科威特 于 1986 年 11月和 12 月,先后向联合国的 5 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 中国 、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 苏美 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 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 于 1987 年 7 月 20 日一致通过了第 598 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 战场上戴着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 598 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第三时期, 1988 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 2— 4 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 导弹 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 “ 袭城战 ”。 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 4 月 17 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 “ 斋月 ” 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 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 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 “ 两伊战争的转折点 ” ,它 “ 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 ” , “ 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 ”。 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 1988 年 7月 18 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 598 号决议。 8 月 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 8 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从 1984 年 4 月开始的 4 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 至 1988 年 7月,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编辑本段 停战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 1987 年 7 月 20 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 即停火的第 598 号决议。 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 联合国 决议,并决定暂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