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数学九上31圆3篇内容摘要:
, O 为圆 心。 ③连结 OA,以 OA为半径画圆即可。 精心的判一判 ( 1)过两点可以作无数个圆。 ( ) ( 2)经过三点一定可以做一个圆。 ( ) ( 3)顶点都在圆上的三角形叫做圆的外接三角形。 ( ) ( 4)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并且只有一个外接圆。 ( ) ( 5)任意一个圆一定有 一个内 接三角形,并且只有一个内接三角形。 ( ) (6)三角形的外心就是这个三角形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 ) (7)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 ) 3、仔细的填一填: 如图:⊙ O 是△ ABC 的 ______ 圆,△ ABC 是⊙ O 的 ________ 三角形, O 是△ ABC 的 ______ 心,它是 __________ 线的交点,到三角形 __________ 距离相等。 4、认真做一做: 作出下列三 角形的外接圆,并比较这三个三角形的外心的位置,你得到什么结论。 发现: ( 1)锐角三角 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内部; ( 2)钝 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外部; ( 3)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在斜边的中点处。 四、深化与延伸 [] 1、如图,已知在Rt△ABC中,∠C=90176。 ,AC=5cm,BC=12cm,则△ABC的面积为。 2、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13cm,BC=10cm,则△ABC的外接圆的半径为。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还有哪些困惑。 六、作业: 1、作业本 2、动手做一做 (1) 怎样找出一个圆形纸片的圆心。 (请你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 (2)过四个点能否作一个圆 课 题 (2) 教学目的 知识点 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 的外心和圆的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 理解 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学会画三角形的外接圆 能力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 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更加热爱 生活 重 点 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及圆的画法. 难 点 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教 法 操作、讨论、归纳、巩固 学 法 通过日常生活在生产 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对学习圆的兴趣 教 具 画圆工具. 教 学 设 计 进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达 到 效 果 一复习引入 二新课讲述 1. 指出圆的两种定义,各 部分名称。 等圆、同心 圆的 概念。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2. 确定一个圆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经过一点可以作几 条直线 ,几个圆。 经过两点可以作几条直线,几个圆。 经过两点且使所画的圆的半径等与定长能画几个。 经过三点可以作几条直线,几个圆。 3. 展示幻灯片,问:有一个破损的圆形铁轮 (课本 P62图 ),现要重新浇铸一个,使它和原来的形状和大小一样,需要先画出铁轮轮廓线的圆,怎样画出这个。浙教版数学九上31圆3篇
相关推荐
(220) 山西月饼(6)沙棘饮料(23)五台山台蘑(7)苦荞、银杏系列(18)黄芪、党参(25)山西名烟(4)五谷杂粮(68)保健品(19)太谷饼(7)果脯、蜜饯系列(5)山西特色小吃(38)第一课时活动目标: 了解祖国各地的知名产品,感受祖国物产的丰富。 了解家乡的特产,知道它们与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以及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感受家乡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豪情。 重点
1、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高中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题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卷 1 至 5 页,第卷 6至 16 页,共 300 分考生注意: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出征场面开篇,以勾画古战场惨景作结,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如将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处,皆非所宜;而这两句上应“点行频”三字,下启关于战争危害一段叙述,亦可谓之“居要”。 (三)紧扣加点词语,分析下面诗 句的含义。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生男埋没随百草。 此题为赏析名句而设。 要提示学生注意这些诗句的社会背景,把握诗人的意图,进而体会它们的艺术效果,要反复读几遍
来 —— 旨在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 —— 进一步揭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 (三)鉴于上述的 探讨 ,再读课文, 深入探究 思考: 爱因斯坦对于艺术的审美、对于科学的执着的原动力究竟何在呢。
— 沉香救母,进 行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体会小主人公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教师也可运用图片素材中的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源的相关音频及视频进行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 投影显示: 一、作者简介 王昌言( 1925~ 1999) ,河北邢台县人 ,1940年参加抗日工作 ,曾任小学教师、县政府科员。 1950年调邢台专区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