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车集团机车业务战略内容摘要:

1、“九五 ” 期间新造机车稳中有降,近年来总量保持在 900中,内燃机车呈下降趋势,电力机车稳中有升 0200400600800100012001996 1997 1998 1999 2000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路内市场呈下降趋势,近年来稳定在 700外市场以内燃机车为主,且需求基本稳定,数量在 150台左右 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996 1997 1998 1999 2000路内路外路内市场中,内燃机车与电力机车已成此削彼长之势 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内燃机车 电力机 2、车2001年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从 2001年部购新造机车量可以看出: 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平分秋色的格局正在形成 影响未来机车需求的因素(一):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十五 ” 期间,我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在铁路建设上将投入 3500亿元建设资金,其中,机车车辆购置及更新约 800亿元。 影响未来机车需求的因素(二): 铁路的发展计划 “十五”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约达到 75000公里,其中,提速线路里程约 14000公里,电气化铁路里程约 20000公里,主要繁忙干线电气化比重有较大提高;初步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连接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总里 3、程达 14000客运专线的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时速 200公里以上,繁忙干线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普遍达到时速 160公里,部分干线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时速 120公里及以上; 铁路提速计划包括京九、京广等 28条总里程为 21500公里左右的既有线和新建线路,初步形成由“四纵二横”为骨架的 14000 根据“十五”铁路提速计划实施意见和各铁路局提出的增开旅客列车数量及开行方案,估算“十五”期间需增加的提速机车数量如下: 2003年(含 2001年),需增配提速机车约 120台,其中电力机车约80台,内燃机车约 40台; 2005年,需增配提速机车约 80台,其中电力机车约 50台,内燃 4、机车约 30台。 影响未来机车需求的因素(三): 技术进步与机车的寿命周期 随着交流传动、大功率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局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出于对机车运用效率和长期综合效益的考虑,会倾向于购买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去替换效率低、经济性差的老产品 机车的寿命周期 : 电力机车平均寿命为 30内燃机车平均寿命约为 20 “十五”期间,蒸汽机车将全部退出国家铁路运营,一批在 70年代 80年代投入运营的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也将陆续退出国家铁路运营,需要更新一批新的机车 影响未来机车需求的因素(四): 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拥有自营铁路约20000 多公里的工矿企业由于 5、生产发展对扩大运能的需要,对大功率机车的需求将有一定的增加,部分小功率调车机车亦需更新换代 影响未来机车需求的因素(五): 主要客户的变化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网运分离、运输企业重组 采购主体多元化 采购主体单一化 铁道部政企合一,垄断经营,实行计划采购 中国铁路运输业的垄断必将结束,尽管分拆方案还在争论不休,但无论如何,运输市场必将走向竞争,各类运输公司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综合效益将成为他们采购机车的关键考虑因素 未来机车市场需求特征与总量预测 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 电力机车在“十五”期间会有较快增长,内燃机车需求将继续下降,预计“十五”末,内燃机车与电力机车将会出现结构均衡。 大功率机车需 6、求旺盛。 适合铁路“货运重载、客运高速”的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将成为机车市场的新宠,其中,电力机车的增长将快于内燃机车的增长。 机车需求总量将会保持相对稳定,根据历史销售趋势预测, “ 十五 ”期间,新造机车年需求量约在 900台左右。 其中,路内需求约 750台,路外需求约 150台。 在内燃机车需求总量持续下降的同时,调车内燃机车可能会有一定的增长。 内燃机车将呈现出“两端大、中间小”的需求特征。 中国机车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里程 ( 50 :由仿制到自行研制出第一代内电机车 , 第二个里程( 70实现机车更新换代,结束蒸汽机车为主历史,进入牵引动力内、电化的新时代 第三个里程 ( 90年代 ) : 7、机车产品开发进入高科技领域 ,开始步入当代以高速机车为标志的新进程 主要车型:东风型内燃机车、东方红 1型内燃机车、韶山 1型电力机车 内燃机车:东风 4型 及其系列产品、东风 6型 电力机车 :韶山 3型 、韶山 4型及其改进型 主要车型 主要车型: 东风 9、东风 11、东风 10F、东风 4、韶山 8型客运内电机车 东风 6、东风 8型、韶山4山 7 铁路主要技术政策 机车 旅客运输高速化、快速化 货物运输重载化、快捷化 快速客运 200km/h 客运繁忙干线 140h 客运普通线路 120km/h 货运快车 120km/h 普通货运 90km/h 大力发展电力机车牵引技术。 在高速铁路、 8、快速铁路、运煤专线、繁忙干线及长大坡道、长隧道、高海拔地区等线路上,应采用电力机车牵引。 其他线路和调车作业应采用内燃机车牵引。 积极发展交流传动技术,逐步完成直流传动向交流传动的转换。 实现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设计模块化、简统化。 发展机车新型转向架、微机控制、检测诊断等新技术。 发展方向 行车速度 牵引技术 关键技术 国内机车技术的发展趋势(一) 内燃机车的发展趋势 交流传动大功率客运内燃机车 装用新型 280系列柴油机 采用牵引电动机架悬式转向架 最高速度 160km/h 交流传动货运内燃机车 标称功率 2430 采用径向转向架 最高速度 120km/h 适用于西部高原、高风沙环境的 内燃机车 9、燃用天然气的内燃机车 调车内燃机车 标称功率 1500 采用径向转向架 国内机车技术的发展趋势(二) 电力机车的发展趋势 电力机车的关键技术: 主变流器控制技术 大功率异步牵引电动机 径向转向架 车体轻量化和模块化设计技术 未来 10年我国应发展交流传动大功率电力机车 开发 25 开发 4800 货运单轴功率为 1000 1600高速度 140km/h 客运单轴功率为 1000 1600最高速度 160 200km/h 竞争态势 南北集团分拆后,双方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北方集团 南方集团 2000年 2001年 快速电力机车的生产实现了零的突破,在快速内燃机车的生产上仍占据优 10、势,但电力机车的市场份额和生产能力仍远远落后于南方集团。 在快速电力机车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上仍占据绝对优势,内燃机车的生产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快速内燃机车的生产已能与北方集团相抗衡。 生产的快速机车全部由内燃机车构成,快速电力机车生产是一片空白,已经生产的电力机车全部为普通机车。 生产的快速机车内燃和电力各占一半,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生产能力比较均衡,普通内燃机车的市场份额落后于北方集团。 竞争态势 内燃机车路内市场:北方集团的传统优势逐步削弱,南方集团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竞争厂家 销售额: 1467 市场份额 百分比:100% 单位:百万元 单位:台 南方集团 北方集团 大连厂 二七厂 资阳厂 11、 戚墅堰厂 四方厂 据 2001年上半年统计资料 销量: 247 竞争态势 电力机车市场:南方集团仍占据优势地位,北方集团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竞争厂家 销售额: 1017百万元 市场份额 百分比 销售量: 170台 株电厂 大同厂 据 2001年上半年统计资料 竞争态势 跨国公司的进入: 中国已经加入 着关税的降低和政府保护的取消,国际跨国公司将利用其技术、经济优势,迅速抢占机车市场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选择 合资 产品输入 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规模优势,快速渗透中国机车市场,重点占领内燃、电力高速、快速机车市场 跨国公司的市场定位 机车产品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 技术是发展的核心 整合 12、集团机车技术资源,加强研发力量,建立强大的机车技术优势 开展售前售后服务,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强化成本控制,建立价格优势 提高制造工艺水平,加强人员培训,树立良好的市场品牌 技术 成本 质量 客户关系 技术 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以上几种成功的因素中,技术是最关键的因素,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在机车产品市场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北车机车产品实力评估 技术现状 技术积累 研发力量 产品结构 生产能力 内燃机车开发、制造、运用经验丰富 240柴油机技术成熟、280柴油机起步晚,尚未投入批量运用 内燃机车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研发队伍,整体实力较强 电力机车的开发人员、开发手段、开发技术与南车相比均有较大的 13、差距 内燃机车产品品种较全,但目前大功率内燃机车尚未投入批量生产,而南车在大功率内燃机车生产上已占了先机 电力机车档次低,且品种单一 年产各种内燃机车400台左右 在电力机车产品开发、加工制造、试验检测等配套制造生产能力方面与南车有较大差距,年产电力机车不足 200台 电力机车起步晚、起点低、总体经验不足 北车集团机车产品发展优先级矩阵图 市场吸引力 产品竞争力 弱 强 大 小 1 2 3 4 5 2 3 4 5 1 高速电力机车 高速内燃机车 快速电力机车 快速内燃机车 普通内燃机车 北车集团机车业务的战略目标与市场定位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巩固传统优势 占据半壁江山 扩大市场领域 寻找市场机会 路内市场 路外市场 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保持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接近或达到二十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水平 在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强大压力下,北车集团如何实现机车业务的战略目标。 成立集团机车研发中心,整合集团机车技术 资源,建立强大的内燃和电力机车研发优势 瞄准电力机车世界先进水平,高起点发展电力机车, 加强大功率内燃机车研发,继续保持内燃机车整体优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