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音是什么作业设计内容摘要:
________产生的,琴声是通过__________传到人耳的。 12. 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 __________发声; 13. 如 右 图是小刚所做的一个听声的实验,他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请小强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使声音通过 __________传入他的耳朵。 接着,小刚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来听敲打衣架的声音,通过比较发现 ,固体传声的本领比空气 __________ (强 /弱 )。 14. 为了验证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右图所示。 ( 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__________(选填 “ 能 ” 或 “ 不能 ” )听见手机铃声。 ( 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 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如图是工人师傅用一把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的做法,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可以传声;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__________(填 “能量 ”或 “信息 ”)。 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结石的原理如图所示,这表明声具有。 16. 如 右 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 “ 土电话 ”。 ⑴ 他们用 “ 土电话 ” 能实现 10m 间的通话,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 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 “ 土电话 ” ,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 这一实验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如果用 “ 土电话 ” 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如果在 用 “ 土电话 ” 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__________(选填 “ 能 ” 或 “ 不能 ” ) 听到对方的讲话。 17. 在研究声音是否能够在水中传播的实验中,小林将一个正在发声的物体 A放入水槽的水中,如图所示,物体 A下沉到容器底 部,这时小林能够听到物体 A发出的声音。 于是他得到结论:水能够传声。 同学小丽认为通过小林的实验不能得到上述结论。 请你根据观察与分析, 指出小林的实验中关键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1声音是什么作业设计
相关推荐
3、为我国海上维权执法的中流砥柱。 C俄罗斯作为高度依赖原油出口收入的国家,受到的冲击将会首当其冲。 俄卢布周五暴跌,兑美元汇率盘中下跌 D互联网这个朝阳产业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网络文艺呈现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出现了鱼龙混杂之象。 4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5 分)A论语作者孔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朱自清,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花坛周长 : C=πd = 20=(m) 自行车轮周长: 50cm = C=πd = =(m) 车轮转动周数: 247。 =40(周 ) 答:花坛的周长是 ,车轮大约转动 40周。 一张圆桌的直径是 9分米。 这张圆桌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C= d π ﹋ 9 = (分米) 答:这张圆桌的周长是。 摩天轮的半径是 10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 2╳ ╳ 10=(米) 答
3、八语法重点:(1) 2)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难点突破:被动语态中“词的时态变化 知识目标:通过操练、专项练习等方式复习“现在完成时态”中相关的句子结构以及语法; 通过对比、联系的方式复习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知识复习步骤设计:(一)词汇复习 of of in 环节也可根据中考词汇表顺序进行听写检查)。 (二)对话操练(s to / is in (此环节也可以采取学生达标积分制进行
2、动词的过去分词。 在肯定句中常与“ 用。 “表示“已经”,“则表示“刚刚,刚才”之意。 但“有时也可以用于疑问句中,表示问话者惊讶的语气,“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中,表示“ 还没有,或者了吗。 ”之意。 例解:1、_ ?B. C. D. 项。 前面为疑问句,后面是否定回答,故两处空格均应该用“。 2、 _ he B. C. D. / , 项。 前面为疑问句,不可以用“ 问,故A/B/C
2、句的宾语从句;第二种是“if/,引导一般疑问句的宾语从句;第三种为 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引导特殊疑问句的宾语从句。 “在口语中经常被省略。 当与“ or 用时必须用“or ,介词后面的宾语从句如果是一般疑问句则应该用“连接,大多情况下“可以互换。 例解:1、_ go or . C. D. 题应该选用 D 项。 从主句中的 “”中可知介词后面的宾语从句必须用“连接,而宾语从句又必须用陈述语序
2、事,大多情况下“be 可以互换,但是“强调某人主观上的意愿和决心,而“则常与第一人称连用,表示征求对方的意见。 但是在表示既定的假日、年岁、日期等,不可以用“be to/表示,应该用“来表示。 例解:1、_ A. B. C. is D. be 题应选用“C”项。 在此句中应该用动词的将来时态结构,所以 A 项和 B 项是显性错误,而 D 项中的动词“be 把“和“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