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学案内容摘要:

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 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 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 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子孙对待 土地却不很爱惜,都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 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 古人说: “ 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 ” 这话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等到 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唉 !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可悲啊 !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古代散文选修《六国论》学案(教师版) 一、作者介绍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 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 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 一时名扬京师。 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 “ 唐宋八大家 ”。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 “ 三苏 ”。 二、 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 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 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 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三、课文分析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第二段是以 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 ,论证 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第三段再从 不赂秦的国家 —— 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 灭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