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教师点拨( 15 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 天下兴亡的观点。 ( 10 分钟) 补充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 1004 年)“澶渊之盟”议定。 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 1044 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 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 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 (高一年级为主,适当联系初中内容 ) (课件显示)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 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结课文 发课外练习(苏辙、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课件显示,课后完成) 机动时间( 5 分钟) 课堂注意 1 学生课前要充分预习,解决字词及课文翻译 2 以课文分析为主,翻译为辅。 3 使学 生明白文学和历史的区别,不要陷入历史史实的纠缠中 【教学媒体设计】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 但是它的主旨却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台湾,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那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六)内容解析 学生齐读第一段,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抓住最后两句话,提问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 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类似于摄影散文的图片文章,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 图片两组》 二,学生利用 5 分钟的时间浏览图片《死亡之花》(我只传了一张图片,在下面的回复里,可以在找几张,对不起了)。 A, 这些图片在整体上都想表现什么主题的。 (战争,死亡,美外表下的恐怖) B, 阅读图片应该注意些什么。 (出示图片《死亡之花》,让学生欣赏并说出其对图片的理解及应注意的事项) ( 1
怎么变化的。 回答:第一联是远景,第二联是近景。 第三联是中峰俯瞰,第四联不是写景,隔水问樵,已经是迷不知西东。 视角的变化,正是这首诗歌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不仅仅在诗歌中有这样的视角变化,在小说中,由于艺术表达的需要,经常在叙述或描写中改变角度。 提问:这篇小说有没有这样的变化啊。 回答:有改变。 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之前之后,运用的是第一人称的限制性视角叙述,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
3、为不确定事件,D 选项为必然事件故选 解析 “兰州市明天的降水概率是 30%”是指明天降水的可能性大小问题,且 可能性比较小3D解析 设立定跳远、实心球、引体向上分别为 A, B, C;50 米、(502)米、100米分别为 D, E, F,可画树状图如下一共有 9 种等可能的结果,同时抽中实心球和 50 米的有 1 种情况,同时抽中实心球和 50 米的概率是 解析 因为盒子中共有 15
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 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 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
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作者相关资料,有关对《亡人逸事》的背景和孙犁的资料。 或显示学生课前所作的有关学习资料的搜寻结果。 在局域网上传课前准备的资料或课件、网址 接收学生课前预习作业 ,并将最优资料供给所有学生。 课前通读孙犁儿子回忆父母的文章 展示 4 个片段( PPT) 学生阅读赏析 通过网络检查每个学生写的感悟。 课前认真阅读课文 作业:用两个字归纳课文每小节段落大意。 分别归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