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年必修二 1.3.1《离子键》ppt课件内容摘要: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1654 年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16 匹马的力量居然没有把两个合在一起的抽空空气的铜球拉开。 当原子和原子结合为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化学反应中要拆开原子间的化学键就如同马德堡半球实验那样难。 什么是化学键。 常见的化学 键有哪些。 请让我们一块走进教材第三节化学键。 同学们先看下图: 你能读懂以上漫画的含义吗。 它们分别形象地表示出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那么什么是离子键、共价键呢。 学完本课时内容,你将明了于心。 2 新知识 预习探索 学习目标 1 了解离子键的含义。 2 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新 2、知预习 1 钠在 焰呈 黄 色,产生 白烟 ,化学方程式 2N a = = = =点燃2N 2 N 形成 由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可看出,钠原子要达到 8 电子的稳定结构,就需 失去 1 个电子;而氯原子要达到 8 电子的稳定结构则需 得到 1 个电子。 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的 最外层上的 1 个电子 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形成 带 1 个单位正电荷 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 氯离子。 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 静电作用 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与单质钠和单质氯性质完全不同的氯化钠。 3 离子键定义: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离子键实质: 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 5 3、 离子化合物: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例如: K C l 、 C aC Z N 通常: 活泼金属 与 活泼非金属 形成离子化合物。 问题探索 1 下列物质中,含有离子键的是 ( ) A H C l B D 析】 活泼的金 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间化合,一般能形成离子键。 C 项属于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 【答案】 C 2 ( 双选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 B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作用叫做离子键 C 离子所带电荷的符号和数目与原子成键时得失电子有关 D 不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不是离子化合物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弄清楚离子键的成 4、键实质和易形成离子键的元素种类。 活泼金属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离子键是通过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故 A 项正确;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故 B 项错误;原子成键时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原子成键时得到电子,带负电荷,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与得失电子数目一致,故 C 项正确;不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 故 D 项错误。 【答案】 3 ( 双选 ) ( 201 5 经典习题选萃 ) 下列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离子化合物中都含有离子键 B 离子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只能是金属离子 C 离子化合物如果能溶于水,则其所得溶液一 5、定可以导电 D 溶于水可以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解析】 离子化合 物中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为离子键,A 正确。 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基本粒子是阴、阳离子,溶于水后,阴、阳离子自由移动,因而可以导电, C 正确。 离子化合物,阳离子是 ,不是金属离子, B 错。 H C l 溶于水形成盐酸,故可导电,但 H C l 不是离子化合物, D 错。 【答案】 4 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 1) K B r : _ _ _ _ ( 2) C _ _ _ _ ( 3) N _ _ _ _ _ 【解析】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应注意“ ” 不能写成 “ = = ” 6、,阴离子需加 “ ” 和电子数, “ ” 从失电子原子指向得电子 原子等。 3 新课堂 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 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 细解教材 1 N aC l 的形成 ( 1) 钠和氯气反应的实验 ( 教材实验 1 2) 实验步骤 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 ( 切去氧化层 ) ; 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如右图所示: 实验现象 和结论 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火焰为黄色,集气瓶中充满白烟,反应 停止后,瓶壁上附着白色固体;反应方程式为 2N a = = = =点燃2N 实验注 意事项 金属钠预热时要掌握火候,当钠熔成圆球即将着火时就应撤去酒精灯, 7、立即扣上盛有氯气的集气瓶。 若预热不够,钠不燃烧,只冒白烟;若预热过久,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黄色的 剩余的金属钠应及时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 ( 2)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也可通过下图简单表示: 2 离子键 ( 1) 定义:带相反电荷离子之 间的相互作用。 成键微粒:阴离子和阳离子。 成键实质:静电作用。 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 ( 2) 成键条件 ( 3) 成键原因 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 离子间的吸引作用与排斥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体系的总能量降低。 ( 4) 离子键的存在范围 离子键存在于强碱、大多 8、数盐及活泼金属的氧化物等化合物中。 即离子键一定存在于化合物中。 3. 离子化合物 ( 1) 定义: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如 K C l 、 N。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阴阳离子。 ( 2) 常见的离子化合物的种类 由活泼金属元素 ( 第 A 、 A 族 ) 和活泼非金属元素 ( 第 A 、 A 族 ) 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如 N 由活泼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 ( 或酸式酸根离子 ) 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如 N 4等。 由铵根离子和活泼非金属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如。 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 ( 或酸式酸根离子 ) 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如 ( N 特别提醒 含有离子键的 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9、如 N 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 A l C 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 典例精析 例 1 ( 2 015 宁波高一检测 ) 下列关于离子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离子键就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引力 B 所有的金属与所有的非金属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 C 在化合物 C aC 个氯离子之间也存在离子键 D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解析】 A 项,离子键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要注意区别静电作用和静电引力, A 项错误;只有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原子之间才能形成离子键, B 项错误; C a C 与 的相互作用是离子键,而两个氯 10、离子 ( 都是阴离子 ) 之间不存在离子键,离子键存在于阴离子和阳离子之间, C 项错误;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 项正确。 【答案】 D 跟踪练习 1 ( 20 15 荆州高一检测 ) 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 子键的是 ( ) A 晶体可溶于水 B 具有较高的熔点 C 其水溶液能导电 D 熔融状态能导电 【解析】 化合物中存在离子键,必为离子化合物,而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变为自由离子而能导电, D 项符合题意;由于硫酸、酒精等不存在离子键的化合物也可以溶于水, H C l 、 以 A 、B 、 C 项均不正确。 N aC l 、 难溶于水或易与水反应的离子化 11、合物只在熔融状 态下导电 ( 电解熔融的 N aC l 、 a 、 A l ) ; H C l 、 融状态下 ( 就是其纯液体 ) 不导电; 乙醇 ) 、 蔗糖 ) 等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 【答案】 D 知识点二 电子式 细解教材 1 定义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电子层结构变化,一般是最外层电子排布发生变化。 为了方便起见,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 “ ” 或 “” 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2 电子式的书写方法 ( 1) 原子的电子式 书写原子的电子式时,一般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尽量均匀地分布在元素符号的上、下、左、右四个位置上。 如 H 、 C 、 N 、 S 、 12、 子的电子式分别为。 简单阴离子的电子式 简单阴离子因为得到电子后最外层一般为 8 电子结构,书写时要在元素符号周围标出电子,用 “ ”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注明所带电荷数,如 、 等。 复杂阴、阳离子的电子式 复杂阴、阳离子要标明电子,要用 “ ” 括起来,并在“ ” 右上角标明 “ ”“ ” 电荷数。 如: ( 2) 离子的电子式 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离子符号本身,如 H 、 、 、。 ( 3)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组成的,所以把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组合在一起就是其电子式,注意不能合并同类项,即相同的离子不能归在一起,且同性离子不相邻。 如: ( 4)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 13、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用 “ ” 连接起原子的电子式和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的式子,就可以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注意要用 “ ” 标 出电子的转移方向,如 N a C l 、 3 电子式书写常见错误分析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易出现下列错误,应注意纠错、防错。 ( 1) “ ” 错写成 “ = =”。 ( 2) 漏标阴离子的括号,如将 的电子式错写为。 ( 3) 给阳离子多标电子和括号,如将 的电子 式错写为。 ( 4) 漏标或错标离子的电荷,如将 的电子式错写为。 ( 5) 将多个相同离子归在一起,如将 ( 6) 最外层电子数超过 8 个,如将 典例精析 例 2 判断下列用电子式表示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正确的在后面括号中填 “” ,错误的在后面括号中填 “”。 【解析】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